連盈慧
昆曲/京劇/粵劇都先後申遺通過了,越劇/黃梅調/潮劇和其他劇種又如何?除了《梁祝》 之後,大家熟知的越劇不說,就筆者個人興趣,基於一點半點鄉土感情,便忽然開始對潮劇關心起來,最近有意無意心血來「潮」,網上就看了幾齣從未看過的潮劇,竟然驚人發現,這劇種也應該同樣有理由值得申遺。
一向以為潮劇只是祖母和母親輩的興味,少年時只從她們口中聽過姚璇秋、陳楚惠的名字,卻從未認真看過潮劇,上世紀好幾個年代的大中學生,誰不迷歐西流行曲、看西片,書院女生更視大鑼大鼓的戲劇為老土,沒看過,就不知道新舊潮劇有什麼不同便無從比較了。最近有一天打開YouTube,好奇點了《貍貓換太子》,看上了癮,隨後又看了《珍珠塔》,兩劇中生旦年齡不過三十,顯然就是新的一代,加以序幕詳盡列出編劇者、音樂拍和者甚至導演的名字,便足以肯定這不是舊劇的傳統作風。
劇目不新,可是古人生活單調,傳統故事自然不脫才子佳人、將相公侯老一套,但是戲不怕老,手法要新,就《貍》、《珍》二劇,雖然分別出自京劇和錫劇,處理內容和功架,感覺上手法異於上述同名劇種,就有新看頭了。《貍》劇中的審郭槐別開生面;《珍》劇中場的風雪舞傘和強盜搶塔,便都別具色彩。雖然功架跟其他劇種大同小異,那一點小「異」,就是小中見大,帶出新鮮感。作為門外觀劇者,首先愛上的,就是演員們一動一靜強烈的舞蹈感,與手臂等長具體的水袖演繹抽象的情感,便形成潮劇獨特的風格,加上小中見大的「小異」,就足以申遺了。
話說回來,五十多省劇種其實也各有特色,全部申遺,也未免壯觀到令其他不同非物質文化申遺失去比重,但是萬戲不離其宗,索性把所有劇種統稱為「中國戲曲」,豈不對其他劇種更公平而更有實質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