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電 德國研究人員最新發現,腸道菌群會影響到大腦的免疫系統,可能還與阿爾茨海默氏症、帕金森氏症等腦部疾病密切相關。德國弗賴堡大學醫學院日前發佈新聞公報說,研究人員首次在動物試驗中發現,實驗鼠腸道細菌可控制大腦內小膠質細胞的成熟過程及其功能。
小膠質細胞具有修復受損腦組織的特殊功能,被稱為「腦內醫生」。多項研究表明,小膠質細胞在帕金森氏症及阿爾茨海默氏症等疾病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科學界目前尚不清楚小膠質細胞的成熟及激活過程。研究人員在動物試驗中發現,無菌環境中長大的實驗鼠大腦中可見萎縮、不成熟的小膠質細胞,其對大腦內的炎症刺激幾乎沒有反應。同樣,給普通實驗鼠餵食四周可殺死腸道細菌的抗生素後,實驗鼠腦部免疫應受到抑制。研究人員普林茨認為,這說明腸道細菌與大腦中的小膠質細胞間存在持續的信息流。
研究人員發現,在腸道菌群分解膳食纖維、奶製品等食品時,會產生一種短鏈脂肪酸。這種脂肪酸會作為信使物質,通過血液循環到達大腦,幫助小膠質細胞快速有效地應對炎症反應。試驗表明,腸道菌群會影響小膠質細胞的生長,這體現出均衡膳食對大腦健康的重要性。研究人員表示,這種作用機理也可能適用於人類,但腸道菌群對人類大腦究竟有多大影響,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