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年告終,展望中文科的考評發展,來年師生將面對新挑戰。首當其衝的是2016年文憑試 ,應考同學需迎接新卷三考驗;接着是今年升中四的同學,2018年文憑試閱讀卷將設甲乙兩部,甲部為十二篇文言指定考材,是必讀必考部分,可惜的是時至今日,只有甲部單篇的設題模式,未見整份新卷一的樣卷,令師生均未能充分掌握考評,確實令人憂慮。
聆聽重點在拓展
新卷三聆聽部分佔分減少,重點在綜合能力考核部分。同學必須關注的綜合部分的評分雖仍以四柱(語境意識、整合拓展、見解論證、表達組織)為基礎,但當中要求較之以往已提高了不少。例如整合拓展方面,就以往所見,考生多表現穩定,皆因整合資料可從聆聽及閱讀資料中找到,部分同學只需抄錄,能適當地整合,鋪陳有序,便可取較佳分數。但就近年所見,更要求考生按題意作恰當的拓展,所以如考生只抄錄資料,未按資料作適當的拓展,或拓展方向模糊不清,必不能取得高分。以上談到拓展方向的要求,近兩年的試題可作參考,同學亦可細閱考試報告對有關部分的分析。
綜合論述更嚴謹
綜合部分的最大變化其實是見解論證的要求,以往的考卷,多要求寫三個見解論證;但自2014文憑試開始,要求由三個改為兩個,至新卷三的樣卷,更只要求一個見解論證,但此部分的分數卻沒有作出調整。由是觀之,評分將變得更嚴謹、 細緻及具體。見解論證一般要求寫建議、評論、意見或比較取捨。過往同學或只留意見解部分,未刻意論證為何自己有這個見解。今後,相信論證部分的要求會更高。其實論證是議論文的基本要素,所以同學若要在這部分取得高分,除了要有識見外,必須在議論文寫作方面多下功夫。
解文言還需多讀
至於新卷一的預備,克服對文言的恐懼應是第一步,文言並非已死的語言,實是現代漢語的基礎。古代漢語在語音、詞彙及語法方面雖然都有演變,但因語法相對穩定,因此要理解並不困難,只要掌握當中規律,多讀多想,定能克服。建議同學除了研習十二篇指定材料外,應多涉獵其他文言篇章;舊會考課程的文言篇章多為人物傳記,淺白易明,可作打基礎之用。研習時,除了做舊試題外,也可了解篇章組織、句式規律、字詞變化等,並將之摘錄記下,成為個人的文言筆記,時作翻閱,日子有功,必有增益。切忌把眼光只放在十二篇,或生吞活剝,或只背誦坊間「雞精」二手分析,這樣只會適得其反,宜以第一身體會原文。其實人情道理,古今無異,只要放下心中恐懼,耐心研習,定可跨過。沉浸文言世界,了解文化寶藏,釣勝於魚,個人素養也得以豐富呢。
暑假又至,每年談善用暑假,變成老生常談。但事實勝於雄辯,閱讀的堅實基礎是寫作與說話的根本,早一天開始把閱讀變成習慣,語文能力也早一天得到提升。同學們,還要遲疑嗎?
■風采中學 陳玉燕老師
逢星期三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