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曾經有人提出過漢字拉丁化,簡而言之就是把現在學普通話時必學的拼音,完全取代原有漢字書寫,大家能看着讀音就能知道是什麼字嗎?資料圖片
提起櫻花,未知你會否跟我一樣,聯想起日本,幻想自己穿着和服,唱着《SAKURA》,此情此景是不是最有代表性?筆者最近收聽電台節目,方知櫻花的祖宗並非日本,而是出於中國喜馬拉雅山山域。藉詩人白居易「小園新種紅櫻樹,閒繞花枝便當遊」,反映櫻花自唐朝已盛於中國,只是現今日本、韓國將之發揚光大,更成為當地旅遊景點之一。不管如何,中日韓三地有好些價值觀相似,部分文化同出一源也不足為奇。就在這時,我想起我們中國的漢字發展。
日韓文源於漢字
漢字是現今世界上唯一既表形、表意又表音的語言體系。日本與韓國文字的發展與櫻花一樣,與漢字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日文除了有平假名和片假名外,日本書寫語言中也有漢字。雖讀音與漢字不同,但明顯日文與中國漢字的關係密切。至於韓國,在1443年之前,通用的書寫文字是中文,語言是韓文。雖然韓世宗大王為了讓全國百姓都能習字閱讀,造出一套現今最有表音功能的語言體系,命為「訓民正音」,但我們不難發現,韓國語言中有好些詞語與中文詞語發音類近。由此可見,漢字不限於本身的發展,也有其他變化形。
至於漢字本身的發展有甚麼值得認識的空間呢?我們應暫且放下甲骨文到隸書的漢字發展問題,而多探討二十年代應用漢字的爭議。二十年代,中國曾有漢字拉丁化運動。當時乃新文化運動時期,好些在外留學的學者回流,認為中國之所以積弱,被列強入侵,皆因國民文盲率高,而改善這種情況的方法,首要任務就是廢除漢字,仿效強國如英、美等國,以字母拼讀漢語。
拉丁化更阻通訊
親愛的讀者,你認為這是可行的嗎?我們可就推行方法及漢字本質作一討論。首先,由上而下阻止使用漢字是不大可行的事。因為文字是人與人溝通的工具,五千多年以來使用漢字為書寫溝通渠道,現在又怎能單單因為少數「有識之士」的建議而改變呢?另外,漢字的特性是無法令漢字拉丁化實行的。「一音多字」及「一字多音」是漢字的特性,如果單以拼音文字書寫,相信會阻慢訊息傳達所需的時間呢。再者,文盲並非中國獨有的現象。使用字母的國家如美國、英國等地,至今也有至少三分一人口被分類為文盲,可見,我們斷不可以掃除文盲為理由,把漢字廢除。
當然,漢字拉丁化至今未有落實,漢字才可以在四大文明古國的語言體系中保留下來。不過,由於現今外國學習漢語風氣日盛,有好些學者為配合外國學習者的母語體系,又再次提起漢字拉丁化的論述。至於漢字日後發展如何,唯有拭目以待了。
廖尹彤
香港專業進修學校 語言傳意學部講師
網址:http://www.hkct.edu.hk
聯絡電郵:dlc@hkct.edu.hk
隔星期三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