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語溝通短短15分鐘,佔了中文科成績14%,它比起其他分卷似乎很簡單,但與此同時,同學每次發言都應謹慎。根據考評局的評分準則,闡述、語言最高為9分,若要取得4分或以上,就必須針對題旨提出明確的見解。倘若考生純粹「吹水」,說話不着邊際,成績恐怕堪虞。筆者以為,同學要在本卷有理想發揮,首要注意考題細節,洞悉語境,這既可使發言更深刻,又不致離題。以下援引兩例:
例1:試為外國來港交流的中學生,設計兩項服務社會的活動,以加深他們對香港的了解和認識。試討論並達成共識。(2013DSE)
你在設計活動時有留意這些細節嗎?
「外國來港」:他們的文化背景如何?可能來自西方或其他亞洲國家,對中國的文化禮俗未必認識,言語溝通上也可能有困難。
「交流」:活動應具互動性,使雙方都有得着。
「中學生」:中學生具備甚麼特質?他們的興趣、能力和局限如何?着他們為長者提供康復治療可行嗎?
「服務社會」:甚麼才算是服務社會?遊覽太平山頂算是嗎?今天香港社會又有哪些群體值得關心?
「加深對香港的認識」:香港有何特色?如殖民地背景、國際大都會、以法治和自由為核心價值、貧富懸殊等......若提出要探訪長者不是不可,但須闡述活動如何增進他們對香港的認識。
「兩項......達成共識」:最終歸納出兩項彼此認同的活動,不多亦不少。
例2:現今社會,人們足不出戶便可應付生活上多方面所需。試評論此生活態度。(2013DSE)
你在評論時有留意這些細節嗎?
「現今社會」:現今社會與以往有何不同?如互聯網的發展、高端產品的出現等。
「足不出戶」:長年留在家中,生活有甚麼可能性?如通過互聯網,可以通訊、購物、遙距學習,甚至網上拜祭。不過要留意,題眼是「足不出戶」,不完全是「上網」。上網以外的居家活動亦應提及,如透過健身器材做運動、玩遊戲機取得娛樂等......
「多方面所需」:人類有何需求?通識科學習過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類不僅是追求生存所需的物質,更希望滿足社交和自尊需要。能夠跨科運用概念,讓討論更具深度嗎?
「生活態度」:可能受到性格、身體機能和財政負擔能力影響,對於不同的人未必可以一概而論。
說話題目看似容易,實為字字珠璣。在預備的十分鐘,我經常形容同學要化身「小偵探」,進行「地毯式搜查」,仔細審視考題每一字眼,找出背後的「玄機」,方可巧妙破案。 ■文嘉俊 現就讀香港中文大學,主修地理及副修中文
逢星期三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