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銘泉 全國政協委員、中華全國工商聯常委
政改過後,特首梁振英表示,特區政府將着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日前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及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的民調結果均顯示,6成人最關注民生。政爭太盛,累港久矣,消耗香港太多精力,浪費太多發展機遇。保持社會繁榮穩定、安居樂業始終是港人最大心願,亦最符合港人利益。政改告一段落,繼續糾纏政爭,延續「拉布」不合作,阻礙施政,影響香港創新突破,絕非香港之福。港人應攜手合作擺脫政爭,支持政府發展經濟民生,為香港創造新景象。
政爭不休是一場災難
討論了近兩年的政改方案最終被否決,中央和香港各界為之作出的努力付諸東流,廣大市民都感到失望、可惜。特區政府、市民為推動政改、落實普選做了大量工作,政制發展結果還是原地踏步,其間更發生違法暴力的「佔領行動」,令香港幾乎癱瘓,法治遭受前所未見的衝擊,社會更被嚴重撕裂,也讓市民認識到,執着於無休止的政治爭拗,對推動政改於事無補,卻動搖尊重法治的核心價值,造成難以估計的經濟損失,代價實在太大。政改過後,社會上有聲音立即要求「重啟政改」,被主流意見認為不切實際。今年「七一」的遊行,人數大幅下降,足以證明市民厭倦政爭,不希望香港過分側重政治、忽略發展的情況延續下去。
當然,本港有人仍然認為,政制問題一日未解決,爭議仍會延續,政府難以將全副精力集中於改善民生上。事實並非如此,政制發展影響固然深遠,但並非決定社會其他發展的前提和先決條件。民主是個好東西,但民主不是解決一切問題的萬能藥方。世界各國已有很多前車之鑑值得香港引以為戒,近日希臘的債務危機正好證明,單靠民主制度和程序,不能解決經濟和民生問題,反而令問題惡化。民生連民心,民心定乾坤。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才是香港當前最大的政治問題。如果經濟、民生搞不好,民主發展也難以推進,相反很可能產生民怨,引發社會動盪,催生暴力急進民主,對民主、民生都是一場災難。
除了特首梁振英強調政改過後要致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外,中聯辦主任張曉明也指出,香港在「後政改時期」最主要的任務,應該是擱下政治爭拗,聚精會神、齊心協力支持特區政府把施政的重心轉移到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上,特別是規劃香港發展持續戰略、解決房屋問題及青年人創業難等問題。這說明中央和特區政府都準確把握了香港今後發展的方向,全心全力為民辦實事、謀福祉,有利凝聚人心,促進社會和諧,讓香港盡快走出政改被否決的陰影,重新上路。
發展經濟民生民心所向
特區政府有意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符合市民最大利益,是民心所向,但是,面臨的挑戰絕對不容低估。香港產業升級換代、房屋問題、青年向上流動都急待解決,但因為累積太多矛盾,即使本屆政府有心推動,亦非一時三刻就能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更令人擔憂的是,經濟民生議題屢屢被政治化,「拉布」、司法覆核司空見慣,令香港發展舉步維艱,新界東北發展計劃、港珠澳大橋、乃至創新科技局的成立無不如是。創新科技局審議了3年仍未能成立,讓人領教什麼叫議而不決,後果是香港不能有一個強而有力的政府機構帶領創新發展,落後於世界發展的大勢。與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已經成為全國創新力最強的城市,朝氣蓬勃,相比之下,香港因為政爭錯失了不少黃金機遇,被邊緣化的危機日益嚴重,讓所有希望香港好的人心急如焚。
發展才是硬道理,時不我與,香港無資本、經不起沒完沒了的政爭折騰,是時候放下政治爭拗,社會各界加強合作,把握國家落實亞投行、「一帶一路」戰略帶來的機遇,共同支持特區政府推動經濟民生發展,令東方之珠保持耀眼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