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1996年RNO首次來香港登台的宣傳單張
俄羅斯國家樂團(Russian National Orchestra)今日在國際樂壇的地位,印證了作為樂團藝術總監的俄羅斯鋼琴大師Mikhail Pletnev「奏」而優則「指」的成功。RNO於1990年創立,1996年5月下旬首度到香港登台,作為區域市政局十周年的慶典節目。當時樂團的中文譯名是「俄羅斯國民管弦樂團」(當時的「國民」今日已變成「國家」),Pletnev的中譯則是「普萊特尼夫」。近幾年他到香港開獨奏會,以及這次重訪,中譯名字已變為「柏尼夫」。 文:周凡夫
中譯名字雖然改變,RNO這次重訪,於6月24日和25日在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的兩場演出,和二十年前一樣並未有改變的是,樂團樂器的排位仍然堅持採用最傳統、流行於十八世紀到二十世紀初的擺法,那就是第一、二小提琴分列於指揮左右兩邊,大提琴在左方第一小提琴後,低音提琴又在大提琴的稍後位置,中提琴則在右邊第二小提琴的後方,定音鼓等打擊樂器便置於右後方了。
RNO這種被視為「出位」的「古老當時興」擺法,當用來演奏二十世紀的近代樂曲時必然會引來議論;不過,在柏尼夫長期堅持下,這已不是甚麼「話題」了。不僅如此,這次RNO在柏尼夫棒下於香港的兩場演出所奏出的聲音,弦樂的精準敏銳,仍是一流水平。但木管音色較平實,欠了點應有的光彩,銅管則有點不穩,特別是首場的柴可夫斯基第五交響曲,第二樂章的圓號主題,便有點瑕疵。細看台上四管編制的陣容,已是老中青組合的班底,老一輩的樂師留下來的已不多了。
曲目設計沒變 小號成獨特亮點
二十年前的曲目和今次重訪相較亦很有趣。當年首場在屯門大會堂,和今次的第二場一樣,演奏的都是全俄羅斯作品,而且都以葛令卡的《魯斯蘭與柳德米拉》(Ruslan and Lyudmila,當年譯為《魯斯蘭與魯密拉》)序曲開場,當年下半場奏的是柴可夫斯基第四交響曲,今次則是拉赫曼尼諾夫第二交響曲;然而今次的首晚演出,下半場是柴可夫斯基的第五交響曲,上半場則是由柏尼夫和樂團獨奏莫扎特的第二十四鋼琴協奏曲(K.491),而當年第二場在沙田大會堂的演出,除有拉威爾的《鵝媽媽》組曲和普羅歌菲夫的第五交響曲外,柏尼夫亦和樂團獨奏莫扎特的鋼琴協奏曲,奏的是第二十三(K.488)。
這樣看來,選奏的樂曲大同小異,設計的理念並沒有變,最大的不同是二十年前多了一個拉威爾元素,除有《鵝媽媽》組曲,首場還有拉威爾配器的穆索斯基《圖畫展覽會》,今次則安排了一首小號協奏曲,亦是今次獨特的亮點所在。
欠爆發性火花 追求均衡美感
柏尼夫要展示他鋼琴家出身的功力未變,是前後二十年的曲目設計相同的其中一個理念。這次他和樂團在首晚獨奏了莫扎特的第二十四鋼琴協奏(K.491),乾淨工整,奏來平均速度較慢,有點謹慎的雕塑美感;在助理指揮拉維瑞克(Vladislav Lavrik)指揮下的RNO,只是「亦步亦趨」地跟着柏尼夫的鋼琴,而且奏來還有點鬆散,樂團聽來的凝聚力並不足夠,是否因為這是RNO這次亞洲巡演首站的第一首樂曲呢?幸好柏尼夫加奏了莫扎特的D大調迴旋曲(Rondo in D),莫扎特的靈氣才回來了。
柏尼夫在舞台上的演奏和指揮形態,不僅沒有了二十年前那種滿臉陽光式的丰采,和場刊封面滿臉笑容的照片相較,更幾乎是兩個人,外形變老了(只是58歲呀!),冷峻和疲態相混,亦乏神采。幸好在他棒下的音樂仍然很穩重和有說服力。但在他棒下RNO的俄國作品,追求的仍是一種藝術上的美聲,和很多代表性的俄羅斯樂團響亮宏大、偏向粗獷的聲音不同,首晚的「柴五」和次晚的全俄羅斯作品,聽來都沒有爆發性的火花,而更多的是一種對均衡美感的追求。只能說,和二十年前一樣,這仍然是「柏尼夫的樂團」。
明麗金色小號 兩晚四首加奏
第二晚演奏《魯斯蘭與柳德米拉》序曲,如疾風般的弦樂,仍能奏出高度整齊、規模長近一小時的拉赫瑪尼諾夫第二交響曲,仍有很強的凝聚力,終章的龐大高潮還能激起聽眾的情緒。和首晚「柴五」一樣,仍全部背譜演出,樂團的集中力明顯較第一晚提升了。
如果說柏尼夫看來較他的實際年齡老多了,那麼,作為第二晚獨奏的俄羅斯小號手納卡里亞戈夫(Sergei Nakariakov),舞台上的風姿則較他實足的38歲年輕得多。他和樂團演奏亞美尼亞現代作曲家阿魯圖良(Arutiunian,1920-2012)1950年的小號協奏曲,精準且富於色彩變化,高潮後那段加上變音器來吹奏的抒情樂段,音色之美,仿如其金色的頭髮一樣,並非閃閃生光,而是雅致明麗,很有動人的美感。
不過,儘管這首一氣呵成、共有七段的小號協奏曲,納卡里亞戈夫奏來得心應手,但臨近尾聲的華彩樂段,簡短得很,還未能好好發揮他的技藝便進入簡短的尾聲結束,加上全曲僅長十五分鐘,確是未能滿足呀!幸好納卡里亞戈夫在熱烈的掌聲下,和樂隊的五部弦樂加奏了改編自巴赫第三管弦樂組曲的G弦上的詠歎調,首尾兩段以小號領奏,中間一段只由弦樂演奏,得以對照出小號的抒情細膩,竟能對接着幼細的弦樂旋律線條!
RNO這兩場音樂會共加奏了四首返場曲,除了兩位獨奏家的加奏外,兩晚最後都加奏了一首幾分鐘的簡短舞曲,首晚是哈察圖良(Khachaturian)《假面舞會》組曲(Masquerade Suite)中的圓舞曲,第二晚是柴可夫斯基《雪姑娘》(The Snow Maiden)第三幕的《雜耍者之舞》(Dance of the Tumblers),都是俄羅斯風味的音樂,看來柏尼夫亦知道大家聽他的樂團演奏一首長大篇幅的俄羅斯交響曲後仍未能滿足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