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邵賓納劇院的《哈姆雷特》 攝影:Arno Declair
文:水晶
曾到訪香港藝術節的邵賓納劇院(Berliner Schaubühne am Lehniner Platz)版《哈姆雷特》日前在天津大劇院上演,很多北京觀眾專程趕往觀看,我也是其中一員。
戲的開場酷而有力,狗仔隊攝像機鏡頭追蹤下,戴着墨鏡、抬手遮擋鏡頭的名人,死去國王的王后、弟弟和一眾臣子,在趕赴葬禮的途中;葬禮現場,演員像侍者一樣,手執園林噴頭、人工造雨;手忙腳亂的殯葬人員,慌亂中把棺木顛來倒去地弄進坑裡,故意過分誇張的表演,顯示了這不是一部主流嚴肅的傳統莎劇,而這潦草敷衍的葬禮,也似乎正暗示了國王是如何被命如草芥地推向黃泉。
葬禮立刻轉為婚禮現場,居於舞台之上的移動台車和框架,將大吃大喝和妖艷舞動的王后從後台推至前台,在王兄死了不到兩個月之後就登上王位並迎娶王嫂的叔叔,舉着麥克風,宣講着一些再動聽不過的話語。聽到這些話,捧着盒飯狂吃的哈姆雷特王子吐了一地,又若無其事地把吐在飯盒裡的殘渣再吃進去。
他與這無法接受的現實抗爭,在墓地的泥土上走來走去,大聲咆哮。這個開場便已經「殘」了的哈姆雷特,帶着一種天生的瘋狂氣質,令他與其他各種版本的「雙魚座」哈姆雷特有着巨大差異。
接下來,最好看的一場戲出現了:王后摘下墨鏡和假髮,一秒鐘轉化成了哈姆雷特的愛人奧菲莉亞。不僅是外形上的瞬間轉變,包括聲音、體態,都是無縫切換。無論此處的一人分飾二角是否有特別的寓意,單憑這位女演員的表演,已經讓我暗暗地為這部戲打了90分。
隨着戲的逐步推進,分值略有上下波動,但還算穩定。可是又總覺得隔着一層,那些憤怒與咆哮,雖然激烈昂揚,可是並不入心,並沒深切地抓住我。作為一個直覺型觀眾,最明顯的反應就是,開始東看西看,對台上發生的一切有點兒心不在焉,有點兒希望這戲快點結束。
緊接着是一段觸底反彈的表演,叔叔在演出現場被逼問之後,已經意識到危險來臨。面對神靈,他開始獨自懺悔與感懷,甚至衝到了觀眾席裡進行表演。這段表演,是很多簡版《哈姆雷特》中都刪掉了的段落,包括林兆華導演的版本。而這種段落與人物刻畫的重要性在於,如果你認真解讀莎劇,會發現他很少直接把某人歸於好人或壞人。相反,莎士比亞在相當多的創作中,都賦予了人物深度,既讓他可恨,又讓他可憐。裁判與心靈的天平,交予觀眾。而一部莎劇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種人物的豐富性是否在舞台上得到了足夠的呈現。
可以說,進行到這裡,邵賓納的這部《哈姆雷特》已經成功了。可是,接下來的另外一個多小時,卻是節奏與功力不斷潰散的過程。前後挪動的車台與truss架,來來回回推了近十遍;屏幕上飛舞的黑色碎片,也播放了大概七八遍;那位女演員在兩個角色之間的變裝與轉換,重複了五六次,但並沒有更加驚艷的表演出現;相反,角色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再加上那些不斷被捧起的土、胡亂飛灑的液體、越來越癲狂的表演,直到最後決鬥,男主角衝進觀眾席、爬上二樓、甚至更高的地方......觀眾們high了,但戲的節奏與主題也越來越令人恍惚和不解。
最初的吸睛發展到這裡,只剩下疲倦和煩躁。形式上的暴烈與狂躁,在最後漸漸形成一種情感上的「空洞」。好比一個音箱,一開始就推到了最高音量,後面再怎麼推,已經沒有空間了。我心裡只有一個聲音:唉媽,快點結束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