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黃俊如回憶祖父黄紫霞的抗戰文藝創作生涯
抗戰文藝回眸系列(一)
在香港九龍灣的街道花園中,記者找到了黃俊如。他向記者講述的,不僅是對自己祖父、中國現代著名畫家黃紫霞家庭生活的回憶,同時也是對祖父黃紫霞作為一名抗日文藝戰士的崇敬敘語和緬懷。戰火已經結束整整七十年,藝術與戰爭,這二者之間的關聯似乎也越走越遠。但黃俊如表示,當年的抗戰歲月,帶給了祖父黃紫霞別樣的人生,同時也讓早已移居香港的自己,對那段波瀾壯闊的家國史,充滿了謙敬和探尋式的熱誠。■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徐全
抗日戰爭的戰場,不僅僅是短兵相接的刀槍水火。在各個不同的領域,當時的中國人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表達着自己堅定不移的抗敵熱情和意志。藝術不只是娛樂和消遣。在國難當頭的時刻,藝術家手中的創作工具,毫無疑問便是抗敵的最佳武器。在一系列抗敵文藝作品的創作中,藝術家們找到了報國的方式。黃紫霞與他的抗敵漫畫,便是那個時代中,文藝救國的經典寫照。
一位低調的抗日漫畫家
「其實抗戰勝利之後,家中包括祖父本人,便很少提及在抗戰時期的抗敵漫畫創作」,黃俊如向記者透露,無論是祖父還是父親,對這段往事都沒有過多或具體的回憶。「在家中,我見過漫畫印刷所用的刻版,但祖父從事抗日漫畫創作的具體細節,我反而是從外邊、從社會上才得知,自己的祖父在抗戰時期創作過不少抗敵漫畫。」黃俊如這樣的表述,確實令記者比較吃驚。畢竟,一段引以為傲的歷史,對一個藝術家而言,通常的做法乃是大書特書,但黃紫霞的沉默,的確和人們預想的不太一樣。
「祖父是一個低調的人,他不喜歡宣傳和包裝自己,或許在他看來,歷史過去了,這一頁就翻過去了,個人榮辱其實沒有什麼好太過計較的。」黃俊如介紹說,自己的祖父黃紫霞,出生在1894年的甲午年,那時的中國,已經緩慢開始了近代化的歷程,故而黃紫霞在西式學堂中,完成了自己的蒙學初步。不過黃俊如談及,「雖然曾就讀於西式學堂,但是祖父的國學和傳統文化的研習,卻一點也沒有丟棄,反而日益加強了。」據悉,黃紫霞的繪畫技能,很大程度上來自於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臨摹和自學。在那個年代,這幾乎成為了中國人踏入藝術之門的一個重要途徑,很大程度上,興趣和熱情,決定着一個人的一生走向和命運。
當時的黃家,在福建泉州是名門望族。漸漸長大的黃紫霞,於實業和文化方面均有涉及。「祖父辦過實業,後來也辦過文化出版,經營過書店,在這一過程中,也沒有放棄過對書畫的研習,自學書畫和雕塑,幾乎成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黃俊如說道。而當今藝評界談及黃紫霞,也認為其擅長國畫,特別是寫意花鳥這一領域。
投身文藝救國的洪流
抗戰的爆發,使得很多人的人生軌跡和命運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黃紫霞也不例外。「為了表達對抗戰的支援,也為了貢獻自己的一分心力,祖父舉辦了個人書畫作品的義賣活動,並將全部的收入所得捐獻給國家,用以支援前線。」黃俊如說這段話時非常平靜,但能夠感受到,仍對黃紫霞當年的舉動感到自豪。
藝術家投身的抗戰救國的戰場,便是自己的創作。隨着抗戰的深入,持久的對峙、抵抗,需要用更激昂、更生動、更鮮明的作品來鼓舞民心士氣。1940年秋天,在抗戰進入最為艱苦的歲月中,黃紫霞自費創辦了一月漫畫社,出版《一月漫畫》 ,登載抗敵漫畫,以激勵前方軍人奮勇衛國,同時也堅定大後方民眾堅持抗戰的意志和決心。「祖父對《一月漫畫》傾注了很大的心血,他是社長,而且是總編輯,不僅如此,也擔任着《一月漫畫》的主筆,毫不計較得失,只是想着用自己的作品去鼓勵民眾的抗敵意志。」黃俊如說道 。
在這期間,黃紫霞創作了很多特色鮮明的抗敵漫畫作品。這些作品,既有深切的控訴,也有對侵略者無盡的嘲諷;既有對國內戰事和淪陷區同胞的悲憫關愛,也有對國際時事的精準把握;既有對戰爭殘酷的描繪,也有對民生物力維艱的痛感。哪怕以今日的視角來看,黃紫霞的抗敵漫畫都具有非常高的藝術及歷史人文價值。而在當時,《一月漫畫》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不僅被國府向社會大力推薦,同時也獲得了駐華盟邦外交人士的青睞。
「黃紫霞的抗敵漫畫,具有鮮明的鼓動性,因為漫畫的特點便是主題突出,而且面對的又是大眾,所以帶有幽默性,同時也會搭配一些語言和口號。」香港著名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沈默這樣評價黃紫霞的抗敵漫畫作品。在他看來,抗戰時期,藝術並不發達,藝術家的創作,其實是自己在對抗戰表明一種立場,若沒有愛國的心志,是很難做到這一切的。
期後人銘記歷史
漫筆畫出救亡情。這是一個藝術家也成為了戰士的年代。這是抗戰時期的一個特殊而又重要的戰場。以日本而言,當時的日本也以宣傳畫報的形式,進行了各種各樣的為侵華戰爭進行美化的宣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面對當時日本方面全方位的壓迫--例如在文宣領域的侵略,包括黃紫霞在內的中國藝術家,並沒有袖手旁觀,而是以自己的創作投身到了抗戰中。因此,抗戰文藝,並不只是文藝在硝煙年代的體現,抗戰藝術家也是一個不能夠被後人忘卻的重要群體。
「即便祖父還健在,他依然會保持低調,因為這是他的性格決定的,同時,在他看來,在那個年代作出這樣的選擇,是天經地義的,並不值得大書特書。」面對記者對「假如黃紫霞健在,會否向後人講述往事?」的提問,黃俊如給出了這樣的回答。這或許便是那個年代藝術家的一種精神風骨寫照:成功不必在我,英雄但求無名。
「當然,當年那場戰爭的歷史,需要被銘記,這樣才會有永久的和平,這既是屬於香港的精神財富,也是屬於全中國的精神財富;藝術與戰爭,其實是密切相關的兩個主題,用藝術描繪戰爭、書寫戰爭、回憶戰爭、防止戰爭,因此,希望今天的藝術家,在創作有關抗戰題材的文藝作品時,真的不能夠太兒戲,因為,這是一段嚴肅的歷史。」這是黃俊如對戰爭與文藝關聯的一種概括性敘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