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5年7月6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大媽舞」風波之後的文化探尋


放大圖片

不久前,因有中老年女性在旺角行人專用區進行「大媽舞」表演並演唱普通話歌曲,遭到本地激進派示威者的暴力衝擊,演變為衝突,在警方到場並以胡椒噴霧驅散聚集人群之後,事態才恢復平靜。過程中,有人受傷,亦有店舖生意受到影響而被迫拉閘。究竟如何以文化視角看待內地近年興起的「大媽歌舞」或是街頭表演文化、如何從理性的角度看待不同文化的交融和多元,本報就此進行專題報道。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何鈺朗

從某個意義上說,「廣場舞」或是「廣場舞大媽」,乃是時代演變之後所形成的一種比較特殊的文化現象和群體。在一些文化的視角看來,這類形式,既有文化藝術的因子層面,同時也帶有健身運動的康樂體育層面的因素。而隨著中國內地近年來出境旅遊之風的興起,這種表演形式也逐漸走到了境外。專家認為,由於此類藝術形式產生的原因較為複雜,因此看待這種演藝形式,應多抱理解的心態。

彌補青春:極為特殊的演藝形式

內地近年來出現了「廣場舞大媽」的群體和「廣場舞」的表演熱潮,接受本報採訪的一位內地文化學者,從這一藝術群體和形式起源的角度出發,向本報記者深入地介紹了廣場舞以及與之相伴隨而生的大媽群體的情形。這位不願公開全名的胡姓學者表示,就起源而言,廣場舞以及參與演藝的大媽們,最初的目的只是為了健身。不過到了後來,隨著這一表演形式影響的擴大,具有了更多一些的文化和藝術色彩。

這位學者認為,廣場舞其實是內地近些年出現的一種健身運動形式,因為參加者多為年紀較大的女性,因而演藝群體被稱之為「廣場舞大媽」。所以與其說,這是一種藝術形式,不如說,它與健身更加貼近,因為參與的人群也屬於體育鍛煉者;另一方面,就演藝進行的時間而言,廣場舞大都選擇在早晚,與晨練、晚練類似。所以,這是一種極為特殊的藝術形式。

這位學者表示,他個人對廣場舞不反感,當然,若以專業演藝的標準視之,廣場舞大媽們的水平,與職業化群體當然有距離。不過,學者強調,在客觀角度來看,現在的大媽所代表的這一代人,經歷過中國內地過往艱難的生活,她們年輕的時候為了生計沒時間享受生活,而且當時中國內地的文化娛樂生活方式也比較單一;等到大媽們把孩子養大,自己卻已經老了,但她們偏偏在當下這樣一個娛樂生活極為豐富的時代,所以她們有種「抓住青春尾巴」的彌補型衝動。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中國社會變遷的一個縮影。

在內地參與者眾 引熱議

記者同時詢問了有關這類藝術形式在中國內地的情形。這位學者指出,在中國內地,廣場舞的參與者極為眾多。人們對「廣場舞」和「廣場舞大媽」也有不少熱議。一部分人認為,廣場舞是鍛煉身體的一種,有益無害,雖然動靜可能大了一點,但年輕人應該理解並體諒老年人。

當然,另一種看法則認為,廣場舞有一些擾民或者影響他人休息的情形存在,而且也不應該在廣場上進行;如果一定要以鍛煉身體為目的,也不應該播放高分貝的音樂。這兩種觀點也一直並存在中國內地的社會輿論之中,因此廣場舞也就在爭議聲中曲曲折折、磕磕絆絆地存在下來。

不過「廣場舞大媽」作為一個特殊的演藝群體進入香港進行街頭演藝,在激進派的反制和示威之下釀成了衝突。而就此問題,一個討論的焦點是:這些大媽是否香港居民?有人認為,她們乃是內地個人遊的遊客;但也有人認為,她們是香港居民。因為,據了解,在本港的一些社區,早晨晨練之時,會有不少上了年紀的老人家,跟隨《鳳凰傳奇》之類的旋律而翩翩起舞。但無論身份為何,接受本報訪問的學者認為,暴力都是不可接受的行為;即便有些人真的不喜歡這樣的一種街頭表演形式甚或是其背後代表的文化,在街頭的公共空間,都應該以競爭的方式來進行。換言之,捍衛和保護一種文化,不是單純依靠排斥另一種文化的方式來實現的。學者更進一步強調,香港原本就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應該對不同類別的文化和演藝形式,採取包容的態度。

反對者暴力相向 令人憂慮

在今次旺角的衝突中,本港激進派示威者以一些具有侮辱性色彩的字眼形容跳舞大媽。而在動員事由方面,激進人士乃是以「捍衛本土文化」為口號,對跳舞並演唱普通話歌曲的人士進行抗議和衝擊。反對者的這一做法,令旁觀者或分析人士頗為憂慮。

受訪學者向記者表示,一切暴力行為都是應該反對的,在紐約也曾經發生過「廣場舞大媽」和美國人的矛盾,但美國人的做法是向警察投訴,因為他們的理由是:噪音太大,影響公園其他人。所以警察出面干預此事,並通過法院加以解決。兩相比較,美國人的做法更具有法治意識。其次,在今次的示威衝突中,從某些示威者高舉港英時代旗幟的做法,對來自內地的大媽進行抗議,實際上是前不久一系列矛盾的延續,「反對大媽」只是做了藉口或者是導火線而已。

這位學者告訴記者,他本人一直認為,香港的絕大多數人是寬容、溫和、文明的,即使對不喜歡的事情也大多採取包容姿態。正因如此,香港才成為一個開放、自由的楷模城市。部分市民如果不能接受廣場舞,也應該通過法律渠道解決問題,無論如何不能突破法律的底線,上升到暴力層面則是不應該被容忍和鼓勵的。

兩地文化主管機構 任重道遠

這位學者對香港未來的暴力化趨勢,感到深深地憂慮。學者表示,香港與內地的民眾儘管在對很多事情的看法上有差異,但兩地民慾應該對立,更不應該互相仇視。即使像「水客」這樣的問題,都應該尋求法律、行政等框架下的解決途徑,而香港與內地政府也已經正在茪漈悃M此類矛盾,並已初見成效。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暴力衝突,實在是「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不應該繼續發生。否則,兩地民眾之間的關係會遭到破壞和撕裂。

而就直觀的感受而言,這位受訪文化學者的感受是「痛心」。因為在他看來,這一類文化領域的不同認識,本來可以通過溝通、對話解決的問題,或者至少可以通過行政、司法解決的問題,最後演變成暴力衝突,讓人扼腕歎息,尤其這事件發生在同胞之間,不免讓人唏噓,「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至於未來如何讓內地與香港的文化能夠兼容並共同發展,這位學者向記者提出了這樣的看法:香港和內地的文化交流還要進一步加大,文化衝突必須通過文化交流來化解,越是隔膜就越要交流,通過交流來加深了解、消除隔閡。 在這方面,兩地的文化主管機構都負有重要的責任和義務。

相關新聞
「大媽舞」風波之後的文化探尋 (2015-07-06) (圖)
大媽起舞 引發「本土文化」的詮釋爭議 (2015-07-06) (圖)
旺角行人專用區:街頭演藝天堂 (2015-07-06) (圖)
香江水香山情 共話淵源談未來 (2015-06-22) (圖)
中山:歷史與現實交匯的文化名城 (2015-06-22) (圖)
記者手記:思索在地文化與發展的新定位 (2015-06-22) (圖)
紀念勝利七十載 盡顯當年壯士情 (2015-06-08) (圖)
廣東軍民 抗戰貢獻多 (2015-06-08) (圖)
「亞洲主義」被用以侵略宣傳 (2015-06-08) (圖)
湘昆傳承路艱辛 恐餘音難續 (2015-05-25) (圖)
精湛國粹 震撼港生 (2015-05-25) (圖)
雖政府扶持 復甦路仍遙 (2015-05-25) (圖)
革命洪流親恩在 歲月年輪歷史留 (2015-05-11) (圖)
奔波中的家庭與親情 (2015-05-11) (圖)
督海關、任公使、治水患 (2015-05-11) (圖)
駛過歲月軌道的香港文化「列車」 (2015-04-27) (圖)
深圳:街頭表演者需持牌上崗 (2015-04-27) (圖)
記者手記:空間與情感的文化突破 (2015-04-27) (圖)
叮叮車,「慢」在舊香港的情懷中 (2015-04-13) (圖)
電車見證的香港史 (2015-04-13)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專題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