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中位數少20年前2000元 置業能力大插水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李穎宜)香港高等教育普及令大學畢業生持續增加,曾經是社會「天之驕子」的他們不再矜貴,越年輕的世代其整體「錢途」越見貶值。有團體追蹤研究統計處過去20多年的數據,發現在1993年至2013年間,20歲至24歲大學畢業生經通脹調整後的薪酬中位數,由13,158元大減17%至10,860元。而在同一時段,大學生畢業5年間收入增幅只得有25.6%,較其前輩低達20個百分點,若引入樓價指數作分析,年輕世代的置業能力更是急速插水。團體指,年輕人難以「上流」困境涉及產業、房屋、教育等層面,政府必須從推動經濟產業多元化、檢視教育政策等多方面入手改善,促進社會流動。
新論壇及新青年論壇去年中開始追蹤研究1993年至2013年間持大學學歷年輕人及其相關收入的數據,以每5年分一代,1964年至1968年出生的人為第一代,如此類推,第六代是指生於1989年至1993年者,至2013年計年齡為20歲至24歲,即屬於畢業初期。研究發現,越年輕的大學畢業生,剛畢業時起薪點中位數越低,由第二代(1969年至1974年生)的逾1.3萬元,逐代下降至第六代不足1.1萬元,跌幅達17%。大學生增薪速度亦減慢,第二代大學生在畢業後五年間收入增幅有45.6%。但第五代(1979年至1984年生)增幅降至25.6%,反映在大學學歷普及下,對向上流動的作用大不如前。
困境成因多 舊經驗勿硬套用
此外,現今世代的年輕人置業「上樓夢」更是愈來愈難圓,年資帶來的收入增長遠遠落後於樓價升幅。是次研究以新界一430呎單位的呎價比較,計算每一呎佔大學生畢業初期每月收入中位數的百分比;在1993年一呎呎價佔第二代月收入的33.5%,第三代則為30%(1998年),第四代受惠於2003年沙士樓價下跌,只佔19.4%,到第五代就回升至30.5%,至於最年輕的第六代,以2013年樓價計,一呎呎價便佔去其61.8%的月收入。
新青年論壇召集人鄧咏駿指,上述年輕人困境成因複雜,除因大學學歷普及外,也與香港經濟增長放緩、產業結構單一欠缺發展推動力有關,細節及相關影響需待進一步研究。
新論壇倡推經濟多元化助「上流」
他亦提到,年輕大學生實際收入減、上流難等問題,說明他們未必能靠個人努力,達到過往前輩畢業數年後即可置業成家的目標,社會應進一步探討及認識其問題,而非以過去的「大學生成功經驗」直接套用在新世代身上,以減少世代間的矛盾。
新論壇理事陳偉強則直言,在未來4年至5年間上述問題都不會有太大的改變,並擔心如不改善,社會動盪爭議會持續不斷,甚至引發類似「佔領」的情況。
他建議政府從3個角度出發改善現況,包括檢討房屋政策,亦要推動經濟多元化,為年輕人提供高科技產業及物流業等更多職業選擇,同時也可於教育層面入手,讓學生增強對職業導向的概念,避免人力資源錯配的問題持續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