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5年8月20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收藏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竹人張偉忠 俞田 工藝中的器道之辨


放大圖片

■刻竹的張偉忠

翻閱《竹人錄》,引人追思明末至清中期的嘉定盛景。《竹人錄》於嘉慶年間成書之後,嘉定竹刻卻步上衰微之路,呂舜祥《嘉定的竹刻》一文對此總結出幾點原因:後學者缺乏自書自畫的修養,只能照譜死刻;竹刻興盛帶動了商品化,刻竹木的若為牟利,自然導致草率從事;後學者任意取材,對材質特性不夠尊重。他曾描述清末竹人的困境:「不但成品少藝術價值,就是竹人也為數無多,奄無生氣的工作着,老者老,死者死,改業者改業,後繼無人。」

金堅齋在《竹人錄》凡例中闡述,竹刻藝術的根本,正是那些不凡的竹人,竹刻的興衰也維繫在他們身上,與他們的處境密切相關。而今,張偉忠、俞田兩位當代竹人在與竹共同生活中,點化出了器物與勞動的哲理關係。■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夢薇

拜訪竹人張偉忠、俞田,是為了解當代竹人如何生活、如何工作。雖然平日依然對嘉定竹刻的傳承工作義不容辭,但張偉忠坦言近年主要的創作地點已漸轉移至浙江嵊州,嵊州四周環山,盛產毛竹,他與從事竹根雕的俞田在當地建了一棟房子專門處理竹材。張偉忠用竹身,俞田用竹根,兩人無論工作與研究都十分協調。

訪竹

說到如何開始接觸竹,張偉忠回憶說小時家住嘉定郊區的外港,河道兩旁都有竹,也曾砍來雕着玩,不過那時根本不知道嘉定有竹雕。初中畢業每晚去文化館寫書法,教書法的老先生建議他學嘉定竹刻,「是我第一次知道嘉定有竹刻。後來,嘉定博物館成立竹刻班,我就去報名。剛進博物館的時候,我還負責選購竹材的工作。除了為單位買竹,也自己花錢上山再找竹材,至今沒有間斷過,一年最多跑五個地方採竹。」

選竹,應是刻竹最基本。早期文獻不甚詳細,金堅齋或因此係勞動之事,未見着力記錄,王世襄整理之金西崖《刻竹小言》的備材一節曾簡略說明選材要點。倒是揚州竹刻家周無方於1931年撰寫的《刻竹經驗談》教授了較多實務應用的細節。可能也因竹刻商品化,這些實務技巧往往成為不傳之秘,自然罕於形諸文字出版,周無方自己也坦言初學之時求教無門:「求之於士夫,則士夫不解,求之於工匠,則工匠習而不察。」

張偉忠學習選竹的過程,恐怕也對此頗有體悟。因為他這麼回憶:「採竹,十二月到一月份之間,零度以下的天氣最好,竹子質地致密。山要有適度管理的山,不過也不能施肥,那樣竹子質量也不會好。一開始我就沒有全相信書本,主要靠自己摸索,老的嫩的都砍,一個個編號記錄煮多久、晾多久的效果。為什麼不能全信前人所言?因為書往往都不是真正幹活的人寫的,你只有親自實踐過,才知道對或不對。」

竹性

竹器的難成與難存,最大原因在於開裂。張偉忠解釋:「竹子不是當年採就可以馬上用,採下來煮過、處理好,還得等上幾年,才能知道哪些可以用。因為竹子與木材不同,竹子是直條的紋理結構,容易裂。儲存過程中,黃梅天濕度變化劇烈、秋天乾燥的氣候都會持續讓竹子開裂,至少得過兩三年,竹子的狀態才會真正穩定下來。」俞田對此亦深有感慨:「竹子在山上是個活體,你突然砍死它、煮它、曬它,它的性格會很燥,需要等待幾年,它才會馴服聽話。這其實就是人與物之間的交流。」

按照張偉忠的說法,其實竹子的性格就是會裂,他笑着說:「不裂的竹子是不正常的,我們就是要找不正常的。而且不止得要求不裂,竹節還得平整。你在我家看到那些要做筆筒的材料,個個都完整無瑕疵,那是因為背後有這麼一屋子裂掉不能用的竹子,不能用又捨不得扔,真是左右為難。」

開裂是竹的本性,若求不裂之竹,那可真得萬中選一。張偉忠與俞田都指出,經過幾年的陳放方能察知竹性,然後就發現會裂的就會裂、不裂的就不裂。跟着他們整屋子看竹材,方知每叢竹子都有自己的性格,唯有用心做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它們內在的差異。自然材料本無貴賤,價格都是人類後添的,竹子價廉,被大量用來做火車地板、建築模板,但也有那麼一些萬中之選,經竹人之手,成就為溫潤如玉、珍藏傳世的竹器。

上山

其實,只要有人想多了解竹子,竹人都會很高興。張偉忠喜歡引導賞者觀看:「萬物皆有理,你要去理解他們。」我問他,現在的竹人是否依然讓竹承載那麼多的文化意涵?他並未直接給予答案,只說:「材料具有的自然屬性與人文屬性,是同步構建的。不過,對於文化意涵的討論應該可以更全面,譬如人們說到竹子,常常引用蘇東坡說的『一日不可無此君』,但是必須先讀前面的話才能真的理解,他前面說的是食衣住行,都是跟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事情啊。」

常人以為竹價廉,竹人卻能慧眼識竹,將看似脆弱的材料錘煉脫胎為作品,其行為本身可能已經超越了道器之辨,而是平衡地在道與器、哲理與勞動之間,堅持不懈地探索竹的性格與極限,或許,這就是竹人走出的道路吧。

相關新聞
竹人張偉忠 俞田 工藝中的器道之辨 (2015-08-20) (圖)
藝訊:《胡適留學日記手稿本》在滬首發 (2015-08-20) (圖)
藝訊:何鴻毅家族基金加強對中國當代藝術支持 (2015-08-20) (圖)
陳琦:將版畫融入當代藝術 (2015-08-13) (圖)
藝訊:首個鈴鐺博物館 河南許昌開館 (2015-08-13) (圖)
藝訊:雲朵(首屆)當代鈞瓷名家珍品展鄭州開幕 (2015-08-13) (圖)
宋瓷接替明清官窯渡海「回國」 (2015-08-06) (圖)
五味什陳:收藏台灣回流紫砂壺需當心 (2015-08-06) (圖)
涂睿明收藏陶瓷就地出發 (2015-07-30) (圖)
萬象靈犀:世界第三大元青花寶藏 出土30餘年後首次展出 (2015-07-30) (圖)
當代藝術家朱偉:當激情退後 (2015-07-23) (圖)
藝訊:香港文化博物館 展出李小龍藏品 (2015-07-23)
藝訊:敦煌石窟寺:中國絲綢之路上的佛教藝術 2016年洛杉磯蓋蒂中心揭幕 (2015-07-23) (圖)
收藏融入藝術 香港市場新軍崛起 (2015-07-16) (圖)
萬象靈犀:豫首次拍賣當代唐卡精品 (2015-07-16) (圖)
藝訊:羅中立名畫上市 重慶推藝術品收益權交易模式 (2015-07-16) (圖)
藝訊:32件海外流失文物回歸甘肅將辦特展迎國寶回家 (2015-07-16)
海派繪畫回溫 民國藝術反思 (2015-07-09) (圖)
藝訊:北京首家非遺主題博物館開館 京跤、數來寶展北京風韻 (2015-07-09) (圖)
藝訊:世像不是世相 唐志岡新作在港展出 (2015-07-09)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收藏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