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樹根 立法會議員
特區政府的經濟政策必須保持與時俱進,以配合經濟形勢變化。隨着自由市場的日漸成熟,香港經濟漸衍生出產業分佈過分單一,行業壟斷窒礙青年一代創業向上流動等亟需解決的問題,政府此時「適度有為」地引導和配合企業發展,幫助本地企業更好地利用及融合到國家發展戰略中,既是回應經濟發展新態勢所需,更是施政團隊負責任的表現所在。香港經濟若要再次騰龍躍飛,視乎社會及商界能否拋開「積極不干預」的心結,以新思維迎接新發展模式。
經濟政策須配合發展需要
了解香港歷史的人,都知道港英年代奉行「積極不干預」政策是香港經濟得以高速發展的原因之一。「積極不干預」的構思來自財政司郭伯偉,其繼任人夏鼎基正式將其列為政府奉行的經濟政策。「積極不干預」政策自上世紀80年代確立以來,在香港走過數十年,早前特首梁振英接受新華社訪問時指出,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港府發展經濟須放棄過時的「積極不干預」思維,「適度有為」地引導和配合企業發展。而事實上,「積極不干預」政策被港府摒棄已非一朝一夕,早於2006年時任行政長官曾蔭權已表示,「積極不干預」政策「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現在奉行的是「大市場,小政府」。由港英的「積極不干預」到曾蔭權的「大市場,小政府」,再到梁特首的「適度有為」,可見特區政府的經濟政策一直與時俱進。
有政黨批評梁振英放棄「積極不干預」政策,政府直接介入市場運作,有可能會動搖香港自由經濟市場成功的基石。對此筆者未敢苟同。首先,特首所說的「適度有為」並非等同計劃經濟,港府仍然是以市場主導為大原則;再者,隨着時移勢易,經濟環境的轉變,即使「神聖不可侵犯」如聯繫匯率,也有要求檢視的呼聲;所以我們不能抱殘守缺,一成不變死抱某條定律而不放。
「適度有為」回應經濟發展新問題
無庸置疑,「積極不干預」思維對上世紀經濟剛起步的香港而言,是一招有利於吸引外資、鼓勵投資、創新產業的策略,它使當年香港的經濟發展百花齊放,紡織、製衣、玩具、塑膠、電子等製造業享譽亞洲,轉口商貿蓬勃,令香港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
但時至今日,香港已經是成熟經濟體,而且近十年更出現產業過分單一的情況,整體經濟只依靠金融、地產、旅遊等支柱產業支撐;連鎖式集團或大企業壟斷某些行業的情況趨普遍,下一代青少年要創業和上流並不容易。在此情況下,若政府仍然堅持「積極不干預」政策,袖手冷眼旁觀市場力量去決定一切,這對商界和年輕人而言,都是不負責任的做法。況且自回歸以後,香港與內地的關係日益密切,從「十二五規劃」開始,香港的發展已經與內地唇齒相依;由以往的「大珠三角融合」、到「西部大開發」、再到近期的「一帶一路」戰略,香港若不及時趕上國家發展的高速列車,將有被邊緣化之虞。而要參與「一帶一路」、「企業走出去」等經濟策略,由於涉及國與國之間的外交等複雜和高層次工作,沒有政府的適度參與和穿針引線,單靠企業自身「單打獨鬥」的去開拓商機,難度十分高。因此,梁振英多番提出「適度有為」的主張,實際上是回應香港經濟發展新態勢所需。筆者認為,除了「一帶一路」外,要在香港開發其他新興產業,政府的「適度有為」協助也必不可少,例如文化藝術、藝術品策展拍賣、電影、藥品檢測研發、創新科技等,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資金援助在初創期也很重要。
亞洲區內新加坡及南韓的經濟發展令人刮目相看,但兩者成功的背後皆有政府身影存在,例如南韓的電訊科技和韓流文化得以席捲全球,當地政府的協助和推動功不可沒。前車可鑑,香港經濟若要再次騰龍躍飛,端視乎政府及商界能否拋開「積極不干預」的心結,以新思維迎接新發展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