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聰生 中國民間商會副會長
「一帶一路」貫穿歐亞大陸,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互補強,彼此合作潛力和空間很大。內地民營企業已經成為實施走出去和「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力量,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解決結構失衡、效益低下等瓶頸問題,有助於企業轉型升級,獲得新的發展機遇。
從「一帶一路」獲取發展動力
目前民營企業普遍面臨產品市場飽和、資源短缺、勞動力成本上升、高端技術支撐不足等問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解決結構失衡、效益低下等瓶頸問題,有助於企業轉型升級,獲得新的發展機遇。
全國工商聯今年上半年在全國開展大規模調研顯示,近年民營企業「一帶一路」投資發展主要有五種模式。一是在境外建立工業園區,抱團走出去。比如浙江的華力集團、江蘇的紅豆集團等都建設了一大批集保稅區、物流倉儲區和商業生活區為一體的工業園區,吸引國內的企業入園。二是獲取境外礦產等能源,延伸產業鏈。新疆廣匯集團利用地緣優勢在中亞一些國家投資油氣項目,建設輸氣管道,將開採的天然氣和石油輸送到國內使用。三是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獲取一些比較先進的技術、優質品牌和營銷網絡等要素,增強國際競爭力。四是在境外投資設廠,實現產業轉移和產能合作。比如福建的福耀玻璃集團、河北的長城汽車等,都在境外國家投資建廠,大大節省投資成本。五是承接對外工程和勞務合作,建立商貿城,帶動產品、技術走出去,帶動中小企業走出去。
加大政策扶持 鼓勵企業「走出去」
當前民營企業參與「一帶一路」的積極性越來越高,投資的規模也不斷增大,但總體上看,大多數是自發的、零散的、單打獨鬥的走出去比較突出,總體水平還不夠高,也面臨着不少的困難和問題。一方面,政策體系還不完備,企業普遍反映對外投資的同一個項目仍需向兩個部門備案和申請核准;還存在一些政策障礙,比如一些企業收購的國外金融保險企業,因政策障礙致使獲取的成本資金不能回國投資;一些政策的操作性也不強,例如中國與一些國家簽署了雙邊稅收協議,但企業在部分國家難以獲得繳稅憑證,地方稅務部門不能甄別,致使有些企業難以享受到稅收抵免;另外,一些在境外獲得的資源,受配額的限制,如棉花、蔗糖等,不能運回國內。另一方面,企業普遍反映目前的金融服務比較欠缺。企業在「一帶一路」投資的資金來源中,主要依靠大部分都是自有的資金。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渠道少,成為制約民營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一個瓶頸。
由此,推動民營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可以在創新政策支撐、體制機制和服務保障上多做一些文章。加強財政支持,鼓勵民營企業建立境外工業園,獲取稀缺資源。民營企業建立境外工業園區有利於中小企業抱團走出去,防範和規避風險,有利於帶動國內裝備和產能走出去,有利於投資的深度融合,解決就業改善民生,贏得民心。
強化金融保險、外匯對民營企業走出去的支持。加快國內金融機構走出去的步伐,特別是做好「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金融服務佈局,擴大覆蓋面,提高服務能力。進一步發揮政策性、保險機構的作用,採取降低費率、擴大覆蓋面、創新保險產品、提升理賠效益等措施。加大對企業境外投資,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的保險支持力度。
提高商務外事服務民營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能力。駐外使領館應當建立健全民營企業的溝通機制,經常參加一些座談會,聽取他們的意見建議,對民營企業發出的一些函件,應當及時的給予幫助解決。同時,進一步支持中介機構走出去,發揮工商聯等商協會的作用,讓民營企業更好的在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當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