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天問
「本土派」再發起反「水客」行動,弄得上水區商戶居民不得安寧,本港各界紛紛譴責這種趕客的不理性行動,抨擊「本土派」製造對抗內地氣氛,破壞香港好客形象,損害旅遊業、零售業乃至香港的整體利益。令人氣憤的是,《蘋果日報》發表題為「擴大自由行是死路一條」的社論,為「本土派」的趕客惡行叫好,對旅遊業和零售業生意大跌幸災樂禍,落井下石,還胡說「一旦再『大開中門』增加『自由行』城市數目,反旅客、水貨客行動肯定捲土重來及升溫。社會的矛盾、怨氣將再爆發,香港更難走出當前困局。」《蘋果日報》長期鼓吹反對「一國兩制」,挑撥離間香港和內地的關係,主張香港不應該和內地融合,更反對內地同胞來香港旅遊。這是「台獨」「閉關鎖島」的翻版,只會令香港誤入歧途,死路一條。
《蘋果日報》早在2010年就鼓吹「香港主體意識」,是本港宣傳「本土派」理論的「祖師爺」。香港「本土派」的理論其實來自台灣民進黨的蔡英文。《蘋果日報》2013年的社論作過詳細介紹,「蔡英文擔任民進黨主席時的一篇文章中說,台灣主體意識已經成為這個社會的共識。我們應該有足夠的自信,可以把『本土』重新詮釋為一個包容性的觀念,讓這個社會所有的新舊移民不分族群都能共享『本土』。」這就是「台獨」的意識,實際上是謀求與中國大陸分離的意識。
為反內地遊客推波助瀾
對於蔡英文的「本土論」,《蘋果日報》和香港激進派推崇備至,近年大力鼓吹「香港主體意識」、「命運自決」,就是出自於此。反對派2010年搞「五區公投」、「公民起義」,繼而掀起「驅蝗」反內地遊客遊行,叫囂「中國人滾回去」,最後發展到「佔中」的違法行動,散播不承認中央對香港擁有主權和管治權的危險言論。
《蘋果日報》不斷煽動反「自由行」,認為「自由行」是反「水客」行動持續升溫、層出不窮的原因,這根本顛倒是非、倒果為因。反「自由行」、反「水客」都是《蘋果日報》在背後推波助瀾,「本土派」激進分子則充當趕客的「打手」。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只要《蘋果日報》、「本土派」搞事分子及激進反對派一日不收手,反「自由行」、反「水客」行動肯定沒完沒了。
與世界旅遊業的大勢所趨背道而馳
澳門面積比香港小得多,接待內地遊客的人數不比香港少,澳門並無出現反「自由行」、反「水客」行動;英國倫敦、法國巴黎、瑞士蘇黎世、意大利羅馬,都十分重視中國遊客,當地大小商舖的店員都會講普通話,努力爭取更多旅遊業收益,為當地創造更多就業機會。這些城市的旅遊區,每日都人頭湧湧,遊客熙來攘往,中國遊客最多,卻鮮見有當地市民反對中國遊客前來消費的行動。因為,這些城市沒有像《蘋果日報》之流那樣肆無忌憚敵視攻擊中國的傳媒,沒有不惜犧牲本地利益而瘋狂趕走中國遊客的政客。
當前,全球經濟復甦緩慢,世界各國都希望中國遊客多點來消費,刺激經濟,包括美國、法國、意大利在內的國家紛紛放寬對中國遊客簽證的限制,《蘋果日報》社論反對內地遊客來港的謬論,完全與全世界旅遊業發展的大趨勢背道而馳,也違背經濟規律。《蘋果日報》反對「自由行」、反對內地遊客,甚至用上「死路一條」的極端論調,完全是出於政治恐嚇,企圖刺激港人的對抗情緒,推動「港獨」。
港人不會上當受騙
對於遊客過多,導致一些街道擠塞、影響港人生活的問題,完全可以採取疏導的方法來解決,例如興建新的遊客景點,增建邊境購物城,香港還有優美的海岸風景線可以開發利用。英國的布賴頓,就是靠旅遊業生意支撐起整個城鎮的經濟。布賴頓的海濱長廊,既有樹蔭、草坪,也有食肆,更有漁人碼頭和商店,還有機動遊戲,老城區許多街道都劃出行人專用區,方便遊客,居民也可出租房屋給遊客,獲得豐厚回報。
遊客永遠也不嫌多,關鍵是政府和社會各界重視旅遊業,共同合作共謀商機。如果像《蘋果日報》那樣,不安好心,老是趕客,巴不得內地遊客一個不來,香港旅遊業、零售業跌入「寒冬」也在所不惜。這樣的後果,必然是香港經濟蕭條,裁員失業潮湧現。《蘋果日報》趕客,造成的巨大代價卻要全港市民來承擔。台灣在李登輝、陳水扁掌權期間,實行對大陸封閉的政策,不允許內地遊客訪台,令台灣經濟發展停滯。「台獨」的「閉關鎖島」政策是毒藥,《蘋果日報》現在誘導港人也服這種毒藥,走「台獨」死路,港人會上當受騙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