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小企經貿促進會
中國社科院發表《兩岸四地城市競爭力藍皮書》,香港今年綜合競爭力竟然不敵深圳位居第二,社科院的八個字評語「守成有餘,創新不足」可謂鞭辟入裏,切中要害,給犧牲經濟,謀取政治利益的政客當頭棒喝,報告內容值得港人深思。
社科院的評審準則側重於創新能力與科技成分及由此推動、誘發的經濟活動,特別是製造業的優勢和可持續發展動力。深圳目前的產業較多元化,製造業佔GDP43.4%,服務業只佔56.6%,製造業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更佔整體GDP的15%,這組數據反映深圳對創新科技的重視,相反香港一直太依賴服務業,2013年服務業佔GDP比率高達92.9%,而科技的支出僅佔GDP的0.4%,遠遠落後於先進國家或地區。
八十年代香港製造業高峰期時有98萬從業員,當年全民就業,大家安居樂業,社會甚少怨氣﹔九十年代初香港工業北移成風,當時政府忽略了製造業對社會、經濟、民生的重要性,也沒有適時制定長遠的工業政策,而是繼續奉行「大市場小政府」政策,任由產業急劇萎縮,只專注金融業的發展。因此從製造業釋放出來的人力只能轉入服務業。沙士疫情之後,眼見香港遭遇衝擊,中央開放內地城市訪港自由行,拯救本港零售、服務、旅遊業,如今蓬勃之餘也令商舖租金屢創新高,競爭力受到制約,最近隨着政治爭拗不斷,內地與香港的矛盾加深,各類「趕客」示威嚴重打擊本港經濟,情況令人擔憂。
國際金融危機以後,美國進行「再工業化」,德國提出「工業4.0」 ,日本實行「產業再興」 ,韓國倡議「產業創新運動」 ,台灣也引導「產業轉型」 ,中國提倡自主創新並規劃「工業2025」 ,只有香港仍在搞「經濟政治化」。特首梁振英在當選後隨即提出調整政府架構,把商務及經濟發展局改組為工商及產業局和科技通訊局,但被政客們否決掉。現政府接納各界的建議,也洞察到不能再漠視創新科技應用的潛力,更不能只顧發展金融、貿易、旅遊和服務業,應保持發展具香港優勢的產業。可惜成立創科局的建議遞上立法局審議一次又一次遭到反對派議員拉布,依然成立無期。雖然香港已喪失了很多科技發展機會,但憑着香港國際市場的能力,雄厚的資金和製造業的堅實基礎,若能借助創新科技的推動,發展特色產業指日可待。無獨有偶,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亦在5月28日公佈了2015年全球競爭力排名,香港由去年第4位重新爬升上第2位,僅次於美國。IMD的評審準則主要是基於四大因素﹕經濟表現、政府效率、商業效率,及基礎設施,這些傳統優勢都是香港的老本。
本港中小企不會因社科院的藍皮書而沮喪,更不會就洛桑的報告而沾沾自喜,我們渴望香港結束政治爭拗,避免內耗空轉,修補社會分裂,讓政府可集中精力解決經濟民生問題,讓工商界能集中精力拓展商機,讓市民安居樂業共享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