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敬偉 察哈爾學會研究員
9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對外公佈《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這一千呼萬喚的國企改革頂層設計終於面世,為新一輪國企改革指明了方向。
《指導意見》長達20頁8大章節30項,所涉內容繁多,可謂面面俱到,若非專業人士導讀,很可能會「不明覺厲」。其實,要洞悉《指導意見》的精髓所在,或者說改革的「靶心」就是市場化。
國企改革一直是進行時。但在前一個周期的國企改革中,市場化並不完全也不充分,政企政資分得不徹底甚至還有些曖昧。這就導致了國企負責人依然具有相應的行政級別,而且和其他市場主體不處於同一競爭平台上。一方面,國企攤子大、負擔多、轉型慢、投入產出比不合理;另一方面,國企擁有相當的市場資源和政策特權以及融資優勢,但缺乏市場活力。更要者,也造成了國企高管權力過大,國有資產流失嚴重。
政企「兩權」徹底分離
《指導意見》以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為指導思想,旨在通過完善市場化經營機制,使國企成為真正的市場經營主體。就此而言,《指導意見》具有「割臍帶」促國企市場化生存的倒逼作用。就改革目的而言,這次啟動的國企改革,實現的是政企、政資和「兩權」(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徹底分離。
至於市場化的途徑,就是拿來市場主體慣用的市場化經營機制,如推進董事化建設為重點以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推行職業經理人制度等。不過,由於國企長期形成的市場化機制不健全,因而,國企改革還有諸多工作要做:一是推進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引入各類投資者實現股權多元化,實現國企的改制上市;二是推進薪酬制度和用人制度改革。前者既要和市場貢獻掛u,又要充分照顧民生關切;後者則是改變國企高管「官」的基因,真正形成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人才流動。
值得一提的是,提到國企市場化改革,就不能不注意兩大方向。一是兼併重組,二是混合所有制改革。前者出現的國企兼併巨無霸,如南北車合併等,是否有違逆市場公平競爭的壟斷之嫌?後者的非國有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革,其出資入股、收購股份、認購可轉債、股權置換等多種方式是否會徹底改變國有企業的血統基因,導致市場化規則下的國有資產流失甚至動搖中國的經濟基礎?的確值得關注。
必須經受市場化的考驗
肯定的是,市場經濟體制下,任何市場主體,都必須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在競爭中生存發展。純粹的所有制形式如果不適應市場的發展,就要通過「混改」的方式實現所有制的轉型。當然,國有企業不可能一下子都變成混合所有制,而且攸關國家戰略安全的行業和產業,也不必急躁冒進去趕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趟兒。《指導意見》不搞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全覆蓋,而且不設時間表,就是深思熟慮的戰略考量。此外,由於國企千差萬別,還存在一個分類管理的問題。
國企市場化改革,為的是更好的發展,獲得更為深遠的生存空間,歸結於一點,則是賺取更多的利潤。以制度改革促國企發展紅利,這一邏輯看似功利化,卻是現實主義的改革關切。這一關切,說到底還是利益問題。國企改革最大的利益是國家利益,然後才是國企利益,最終還是普惠到國民利益上來。
沒有充分市場化的國企經營,不僅造成國企生存環境窘迫,高管薪酬過高為民意詬病,而且由於壟斷因素的存在也造成不同行業的收入差距拉大。更讓人鬧心的還有國企高管的以權謀私和侵佔國有資產的事情屢屢發生。很多純粹基因的國有企業,其社會責任意識反而相當淡漠。在資本化的功利追求方面,有時反而比其他市場主體更為不堪。
《指導意見》對於國企紅利上繳比例,有了明確的量化標準,到2020年要提高到30%......這也意味荂A國企改革的紅利不屬於某個人的私利,而是屬於國家和民眾。
市場經濟要求市場化,所有市場主體概莫能外。國企改革,無論是體制機制還是資本股份,必須要經過市場化的重構和考驗。而且,國企改革不僅要在實體經濟的市場博弈中有所作為,而且還必須契合虛擬經濟的改革節奏。在國有資產證券化加速推進的過程中,國有資產證券化還有廣闊空間。據預估,未來幾年將有30萬億的國有資產進入股市,資本市場改革與完善亦需緊急跟上。
國企改革進入新的改革周期,在經濟新常態下,改革必須直中市場化靶心,不得偏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