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賓主主持當代中國叢書捐贈剪綵儀式。 邵萬寬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邵萬寬)香港被視為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及吸收新知識的國際都會,為進一步弘揚傳統文化,增進青年對國家的了解,社會賢達梁世華、蘇文郁、陳婉華、羅蕙英等向保良局羅氏基金中學捐贈《當代中國叢書》,贈書儀式昨日在該校圖書館舉行,前浸會大學校長陳新滋、中華廠商會會長李秀恒蒞臨主禮,並與學生分享閱讀樂趣。
《當代中國叢書》系列作為第一部全面記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的大型圖書,從1983年正式部署編寫工作,至1999年基本告竣,歷時16年,超過10萬人參與,其中包括各方面專家學者和實際工作者。1999年,《當代中國叢書》獲得「中國國家圖書獎」。2009年,該叢書國際版出版,分152卷210冊,總計1億字,插圖3萬幅。叢書全套分23大類,如政治社會、群眾團體、對外交往、經濟、交通通信、科技、國防與軍事等。
陳新滋:好書應贈學子
陳新滋致辭認為,《當代中國叢書》是一套很好的書籍,自古有「寶劍贈俠士、紅粉送佳人」的說法,好的書籍要送給學者,保良局羅氏基金中學是收藏《當代中國叢書》的首間香港中學。他笑言,如果自己小時候能閱讀到一套同樣書籍的話,對中國的認識將比現在更多。他強調,作為香港人,如果對中國國情不熟識的話,將來有很多機會都不能把握好,甚至做錯決定。他希望學生可以多參閱、參考,學以致用,真正了解中國。
李秀恒勉效仿屠呦呦
李秀恒指,中國首位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屠呦呦,由翻閱千年古籍得到啟發,研究出青蒿素醫治瘧疾,說明書籍的價值所在。他表示,隨着時代的轉變,求知識的途徑有很多,但書本起到很大的作用。他透露,自己會天天翻書尋找和自己興趣相關的資料,享受箇中樂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