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鄭治祖)隨着中國和平崛起,中國與各國間的交流日趨頻繁,全球化下的國際關係充滿挑戰與機遇。北京大學袁明教授昨晚在香港大學演講時,批評美國派軍艦駐守南中國海是短視的做法,意圖挑釁中國及破壞中美關係。她又指出,南中國海的問題,源於美國對金錢的虎視眈眈。社會越趨物質化,很多人忽略心靈上的發展,未能解答「我是誰」的自我身份問題。袁明教授呼籲青年勿在探索自我的過程中,以極端手法追求政治理想,忽略生命中真正美好的事物。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兼美國研究中心主任袁明昨晚到香港大學進行演講,香港大學校長馬斐森及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卜約翰教授亦致辭表示歡迎。
憑財論成就 忽略「我是誰」
袁明表示,經濟全球化導致物質主義的興起,人們以財富作為量度成就的標準,忽略心靈上的發展,繼而衍生自我身份認同問題,很多人在西方普世價值衝擊下,對於「我是誰」的問題越感困惑。前美國中情局職員斯諾登、挪威奧斯陸槍擊行兇者布雷維克及中東難民也經歷重大事故,他們都會抱有人生疑問,包括「我的價值是甚麼?」和「誰可以信任?」等問題。
袁明指出,文化全球化下的國際關係複雜。要解決「我是誰」的問題,國際間要加強交流溝通。美國洛杉磯有具中國建築特色的流芳園,美國人能感受中國文化中的人傑地靈意境。前任美國國務卿亨利.季辛吉(港譯:基辛格)亦5次到訪北京大學,與學生交流。自「五四運動」後,中國開始更緊密接觸西方思想。透過與各國之間的交流互動,全球經濟文化都在進步。
袁明教授提到,中美局勢緊張,美國在南中國海的議題上,華爾街的人只關心從南中國海中能獲取多少金錢利益。她批評,美國派軍艦駛入南中國海域,是短視及不明智的錯誤決定。這做法是對中國的挑釁,已引起網上人民罵戰。美國為了顯示國家軍力的強大,刻意做軍事表演,會損害中美關係。
有學生詢問袁明,如何在政治浪潮中確立個人身份問題。袁明回應指,人類與生俱來的本性便能作正面及積極思考。無論是北大還是港大學生,也不應該只關注極端政治情況,而忽略人生中其他的美好事物。她呼籲,學生要把握高等學府給予的學習機會,多做有建設性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