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佩瓊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
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公報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確定的「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十三五」規劃必須緊緊圍繞實現這個奮鬥目標來制定,堅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佈局,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以提高發展品質和效益為中心,加快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建議》已經定了原則及策略,隨着就是擬定「十三五規劃綱要」落實執行。2020年的中國將是一個嶄新的局面。
在具體目標方面,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在提高發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的基礎上,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按照李克強總理的估算,未來5年要達至平均6.53%年增長。經濟要向中高端水準產業轉型,加大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
取消「一孩政策」 應對人口老化
在人口政策方面,為促進人口均衡發展,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取消實行了30多年的「一孩政策」,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已經開展的城鎮化政策,涉及農村的產業在農業之外多元化,從而改變經濟結構及就業;在農村公共管理及服務提供上與城鎮看整;同時加快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人口可以按照勞動力市場的具體情況而自由流動。
規劃的原則是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提高人民生活水準和品質。目前按人均可支配收入2300元的標準,全國貧困人口達7000萬人,貧困縣655個。到了2020年要讓他們全部脫貧,也就是說每年要使 1000萬人脫貧,全部貧困縣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要顯著提高。生態環境品質總體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更大進展。
政府服務重點轉向民生
在過去3個五年規劃,中國的GDP增長了3倍多,去年是63萬億元,外貿總額4.3萬億美元增長了7倍多,外匯儲備達3.8萬億美元,都居世界首位;中國高鐵也在此期間冒起,今年營運里程達1.6萬公里,亦位居世界第一,都是眾所周知的。然而,西方很少報道中國政府的管治也產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改革過程中,政府職能作了很大的調整。從政府財政支出看,主要的支出項目順次為教育,社會保障和就業,農林水事務,城鄉社區建設,交通運輸,醫療衛生,公共安全,國防,科學技術,住房保障資源勘探電力資訊及環境保護等。換言之,政府服務的重點已經轉向民生為主。因為這些年來的努力,中國大力投入教育科技已經取得驕人的成就。
就以教育來說,自從2006年修改了《義務教育法》,中央及省區級政府已經負起九年義務教育的經費,不再由基層的縣政府擔負,適齡兒童就學率已經接近百分之百,各級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更有長足的發展,我參與人大執法檢查教育多次,已看到大家關注的重點主要落在教育素質方面。科研的發展也是亮點,近來提出創業及創新以期能促產業轉型升級。在醫療改革及醫療保險方面已經邁進一大步。在養老保險已經普及數億人民。各級政府都要為提供經濟住房定下指標。在資源保護及環境保護方面,各級政府都要達標。所有種種,顯示政府建設一個國泰民安的中國夢已經接近目標。
中國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但着眼於國內,更走向世界,展示中國深厚的文化,為世界走向和平合作之路,「一帶一路」的構想開拓了新的世界展望。香港也會扮演獨特的角色,深化和內地合作發展,提升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和功能。國家重申支持港澳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推進民主、促進和諧,以互利共贏方式深化兩岸經濟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