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小企經貿促進會
三十多年前,國家提出改革開放政策,廣東省率先出台加工貿易政策,助香港製造業將生產基地由香港遷移到珠三角,其後的幾年間,珠三角地區港資的來料加工企業如雨後春筍,遍地開花,為地區經濟帶來欣欣向榮的景象。廣東省GDP連續多年位居全國首位,港資企業的貢獻功不可沒。後來,伴隨中國加入WTO,在享有經濟全球化收益的同時,對本國的加工貿易產業造成了一定衝擊,加工貿易甚至被界定為過時的「投資模式」,一時顯得不受歡迎。
2006年之後,國家不斷對加工貿易政策進行調整,有目的地增加加工貿易禁止類商品目錄,取消了進口設備免稅政策,加工產業不得不面對諸多轉型挑戰。以來料加工最集中的東莞市為例,2006年大約有8,000家來料加工企業,現在只剩下約2,000多家。加工貿易是國際分工的一種方式,港資企業憑着專業性強,管理先進,經營誠信已和很多國際大品牌的產品生產鏈配套,其功能和角色具有一定的存在價值。隨着進口設備不斷湧入,機器再投入成本顯著提升,生產成本也不斷上漲,在新一輪國際分工中加工業的優勢已經被消耗殆盡,加工產業從業人員何去何從,值得探討。尤其是近幾個月,珠三角一些大型企業倒閉、搬遷、收縮消息不斷,這說明轉型升級並不一定就能生存。
近幾年,全球製造業進行大規模洗牌,美國再工業化的目標,是要在本土發展以核心領先技術、高自動化程度為特點的產業,德國和日本也紛紛對本國的製造業進行改革。美日聯手扶持東南亞、印度,加快吸引外商投資,除獲得商業利益,也制約了中國的崛起。台灣地區自九十年代初開始企業轉移,但台灣現在的工業產值仍佔GDP的36.3%,電子核心技術依然保存良好。台商一直以利潤導向,其擴張足跡已全球化,製鞋行業更移至非洲。
去年國家落實財關稅「2014」37號文件關於取消加工貿易下進口78個稅號的鋼材產品保稅政策實施以來,本港一家大型材料供應商無法承受徵稅24%,已決定關閉內地廠房和業務,退回香港重設工廠。這種模式物流成本肯定會增加,生意額無疑也會減少,但該公司表示東南亞需求增加可彌補本港業務的減少。上星期又傳出香港另一家老字號的鋼材供應商也停止供應材料,製造業的骨牌效應隨時可能發生。在內地材料規格和質量指標未能銜接的情況下,像汽車行業對材料零件要求較高的企業,更是面臨供應商缺貨的窘境。
加工貿易企業是香港工業的傳承者,對解決內地人口就業,培養業內技工和管理人才有不可磨滅的作用,間接上也促進了香港的服務業發展。中小型的加工企業,其實更多的是供應鏈上的綠葉,放棄加工貿易,不利整體工業發展,供應鏈斷裂對實現「中國製造2025」也將產生不良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