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易玉(左)和吳日光與車衣隊合作,將飛機工程人員的舊制服改製成布袋和筆袋等物品。 黎忞 攝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黎忞) 香港浸會大學自2011年起推出「校園低碳先鋒」計劃,旨在透過不同的環保活動,提升師生對環保議題的關注,實踐低碳校園生活並推廣至社區。就讀生物學系、地理及環境資源管理學系四年級的吳日光和易玉是計劃的成員,他們和其餘10名組員,聯同社企的車衣女工,合作將飛機工程公司送出的舊制服變成設計獨特的布袋,令舊制服免被棄置並得以重生。吳日光表示,未來或將由廢布改造成的布袋、筆袋、手袖袋和鞋套轉贈予基層兒童,希望向孩子宣揚環保訊息。
浸大在「策略發展基金」支持下,自2011年起推出「校園低碳先鋒」計劃,每年招募約50名學生,活動包括舉辦環保領袖訓練營、環保嘉年華、工作坊、講座等。浸大物業處主任(環境健康及安全-傳訊)張穎宜表示,師生們在實踐低碳生活上有不少成果,因而在近年起與多個機構合作,希望提供更多機會讓學生在社會推廣環保。
舊制服變「文青」袋 10分鐘就一個
參與計劃的學生出席領袖訓練營時,需要構思一年的環保推廣活動。當時吳日光和組員得到二三百件由飛機工程公司捐出的舊制服,吳有見時下流行製作和購買手製物品,因而構思將舊制服變身成簡單又實用的「文青風格」布袋。
這群浸大學生後來找到聖雅各福群會的「天衣無縫車衣隊」合作,在浸大修讀視覺藝術的Kosa義務設計布袋,女工接收到布袋「紙樣」後,認為「蛤衣」制服的上身和大腿部分的布料面積較大,適合做布袋,而手臂和小腿等部分則可做手袖套、鞋套等,制服的任何一部分布料都能被善用。最後車衣隊安排了6個女工製作出約200個布袋。
車衣隊成員珍姐和少潔有豐富的車衣經驗。喜歡縫紉牛仔布袋的珍姐表示,用衣車縫紉布袋的工序尚算容易。他們每人被分配製作約30個布袋,車衣前需徒手剪開厚重的制服,為怕剪裁出來的布不對稱,珍姐每次都會把4塊布重疊來剪,「真係剪到手都痛!」,光是剪制服的工序就用了3天,而縫紉只需兩三天就能完成。採訪當日,熟手的珍姐不需10分鐘就能車好一個布袋。
捐衣公司員工獲贈首批布袋
首批製作而成的數百個布袋,將會送予捐出舊制服的飛機工程公司之員工,而該公司會繼續捐出一定數量的舊制服,浸大同學計劃將制服和剩布製作布袋以外的用品,例如筆袋等等。吳日光說:「現時未決定會以什麼形式送出布袋,可能以義賣形式籌款,或是捐贈予兒童之家、鮮魚行學校等,從而令舊制服可回收重用之餘,亦可向孩子宣揚環保訊息。」
易玉表示,自己修讀環境資源相關學科,學習到不少環境知識,計劃正好讓她學以致用,而透過參與工作坊、講座等機會,她認識了更多環保人士,令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實踐環保有更多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