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智文 教育工作者
反對「全港性系統評估」(TSA) 的風潮乘區議會選舉而起,至今已兩個多月。一些持反對TSA立場的組織,其立場之強硬,態度之蠻不講理,彷彿除了取消TSA,政府就別無他選。這種非黑即白,把對立面推向極端的態度,旨在把事件「政治化」,製造更大的社會矛盾。TSA確有不足之處,但不能因噎廢食,審視TSA的存廢,更必須實事求是。將單純的教育議題政治化,變作打擊政府管治的工具,非學生和家校之福,更非社會之福。
實事求是 理性看待TSA
名為「爭取『取消小三TSA』」的組織堅持教育局須立刻取消本學年TSA,即使局方已允諾檢討評核機制,並發函學校遏止操練,卻被反對者斥責局方制度僵化、拖延時間、諉過學校云云。此外,更有反對者呼籲發起「亂考TSA」的所謂「不合作運動」。
評論TSA存廢,首要釐清TSA的目標,以及形成操練的因由。2004年香港在小三、小六和中三確立TSA制度,本意是評核全港學生在中英數三科的水平。長遠而言是用作了解整體學生表現,以資改善。關鍵是這一「評估」並非針對或反映個別學生的成績。眾所周知,每間學校的教學成效不盡相同 (即師資、學生能力、教學方法、各校各科考卷深淺差異等),教育當局有必要以TSA作為參照,審視學生的整體水平,甚或個別學校相對於全體學校的表現,對未來的課程規劃,有着重要的指標作用。事實上,在海外,類似香港TSA的評估模式十分普通。目前的情況是,TSA基本上只是小三和小六出現普遍的操練,當中包括補課、要求購買不同的補充練習。如斯操練,甚至佔據正規課堂教學時間。出現這種捨本逐末的現象,正是小學校方每每認為TSA成績會成為教育局評估學校水平的指標,甚至可能導致所謂「殺校」。於是,校方便把壓力轉移至學生,當一所小學開始操練,自然形成「惡性循環」。
顯然,問題出在兩方面,一是校方對TSA的誤解,二是校方藉該校TSA的表現,作為招生的宣傳手法。如果局方更清晰地向學校管理層澄清他們的疑慮;並且不再向所有小學和中學發放所屬學生的TSA成績,又規定若學校操練TSA,教育局可向校方發出警告。筆者相信,過度操練的情況必會得到改善。
強硬要求廢除 不是理性態度
再者,有關TSA題目的擬訂。本來,TSA就是要學生在毫無壓力下應試,所以題目深淺不一,用意是區別能力較高與稍遜的學生。若以小三中文科為例,分設閱讀(25分鐘)、寫作(40分鐘)、聆聽(20分鐘)、說話(3分鐘)及視聽資訊(15分鐘),合共五卷(當中說話及視聽資訊只會隨機抽樣考核)。在數量上,誠然過多,倘若改革,其實可以把「聽、讀、寫」結合為一卷,減少逾一半題目和應考時間,如由目前逾兩小時的總評核時間,縮減至45分鐘。就題目而言,如小三寫作一卷,多年以來,都要求考生撰寫兩篇文章,字數不限,但其實可改為考核學生造句,也同樣能測試其寫作(構詞與組織)能力。又如閱讀一卷,目前要求考生閱讀兩篇文章,每篇約500字,然後回答題目,大可考慮減少一篇,也無礙考核學生的閱讀能力。
筆者認為,TSA確有不足之處,但不應因噎廢食,不問情由,只管反對。評論時當要實事求是,對症下藥,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然而,目下的焦點,反對者只是高喊「廢除TSA」,甚至把矛頭直指政府,這並非講道理的表現,無補於事,也未能看清問題的癥結。筆者不禁要問,有多少市民能認真審視一下TSA的目標和作用,或者先翻閱各科考卷,方下判語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