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修 全國政協委員 香港中華出入口商會會長
創科局在經歷了長達3年的「拉布」後終於上月成立,這對於香港尤其是科技產業來說無疑是一個喜訊。無論對推動產業發展,還是刺激社會經濟增長、調整產業結構,創科局都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新任創科局局長楊偉雄在接受委任後隨即公佈了創科局九項工作重點,包括推動與國際科研機構合作;推動「再工業化」及物聯網發展,實現本港工業的升級轉型;鼓勵私營機構及基金投資創科企業;啟發青年加入創科行列等等。主要針對業界現存問題及發展要求,通過充分調動政府各部門的能動性,支持港創科行業更好地發展。
日前成立的香港科學院也緊鑼密鼓地舉行了第一屆創新科技峰會,就科學院的工作範疇及科研成果的應用等展開探討。特首梁振英在出席峰會期間總結了今年香港在科學、創新和技術方面成功落實的工作。除了創科局及港科院外,另有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再生醫學中心、麻省理工學院創新中心在港落地生根,證明港作為「超級聯繫人」,在「一國」與「兩制」上具有雙重優勢。梁稱2015年是香港的「科學、創新和科技之年」,是科技創新產業的「重要啟動之年」,並呼籲未來香港各界與政府進行「官、產、學、研」合作,為港未來發展充分投入,凝聚力量。
解決融資人才等問題
事實上,創科局的成立是香港在創新資產、人才資源領域上積累成果的「水到渠成」之舉。香港多間大學其教學、科研人員備受世界肯定,香港的國際化環境也培養了這些人才的宏觀視野。現階段香港政府積極有為,順應瞬息萬變的科技發展速度,落實措施發展科技產業,是切合香港現實環境與發展需求之舉。而港府全力推動「官、產、學、研」各方積極合作,更是充分發揮香港在科技創新領域的潛力,調動各方人才,實現科技產業化的必要措施。而在這四方面中,「產」所涵蓋的內容更為豐富,需要各界共同努力達成。
「產」不僅指科技企業本身,還包括提供支援和服務的企業,如金融、法律、會計等。這些行業在港發展較為成熟,其優勢應得到充分調動,為科技創新的發展提供助力。但科技產業所需投資額大,如何引導資金流向這些企業尤其是初創企業,需要政府的積極作為,如制定鼓勵性政策,給予適當優惠或減免,甚至是直接參與等。另外,人才作為業界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應以創科局為橋樑,加強與世界各地不同機構、企業的聯繫交流,網羅人才。融資與人才作為業界現存問題,相信隨着創科局運作的不斷完善能得到逐步解決,引領行業發展走向新的階段。
雙管齊下 內外兼顧
推動科技產業創新並不是高高在上的工程,而是一個全民行動,需要在社會上引起對於科技創新的廣泛重視。創科局可通過與港科院、學校廣泛合作,在社會上加強科普教育,從學生做起,為孕育科學創新打下基礎。創科局內各部門職能應明確劃分,方便政府高效引導社會各界、各組織通力合作,從整體上為業界的發展統一方向,重拳出擊。
除此之外,香港應加大與內地和國外的合作交流。尤其是與內地在產業上的融合,實現優勢互補,充分挖掘潛力,共同推動創新產業的發展,實現「萬眾創新」;同時兩地深入合作為青年創業家提供平台及機遇,為「大眾創業」提供有力支援。而在對外方面,應進一步提升宣傳效力,定期舉辦科技創新論壇、交流活動等,在政策上制定稅務優惠吸引跨國大企業來港成立研發中心、分公司,為港業界注入活力。
創科局有效引領香港科技創新產業發展,需要政府各部門、立會、業界的通力配合,逐一落實工作重點。香港目前仍受「拉布」拖累,各項議題難逃「政治化」厄運,創科局仍面臨不小的阻力。各派人士應通力配合,為香港經濟發展「鬆綁」。香港在科技創新產業發展上仍享有眾多優勢,包括資本、科研成果、人才、金融產品、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法律等,同時社會多元開放、包容性強,具有吸引各地人才與企業落地生根的條件。香港應抓住機遇,促進科技創新產業的發展走上新台階,為社會經濟作出貢獻,並在世界經濟體系中打造新的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