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飛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主席
經過去年十一月區議會選舉的熱身賽之後,今年正式進入事關重大的選舉年-包括九月份的立法會選舉,以及其後的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選舉。選舉從來都是政治的核心事項,筆者認為,最大的選舉政治主打議題,理應放在如何應對當前山雨欲來的香港經濟陰霾之上。更為重要的是,建制派與其被動地應對反對派無日無之的政治化炒作議題,不如爭取選舉話語的主導權,把整個社會對選舉主打議題的關注焦點,從無風起浪的政治爭拗,大幅度轉移到如何應對日益漸至的經濟不景氣。這樣做不僅在選舉策略上可以爭取主動,而且讓整個社會從無謂的政治爭議中回歸正軌,拚經濟,謀發展,才是香港這個彈丸之地的命脈所在。
化被動為主動 爭取選舉話語的主導權
自步入2015年第四季以來,特別是美國聯儲局十二月決定加息之後,香港的樓市出現明顯地向下調整。然而,正如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教授在一月二十日立法會會議上所強調:本地的房屋供求仍處於失衡的狀況,目前樓價與市民的負擔能力仍然脫節。巿民置業負擔比率在去年第三季升至約64%,遠高於1995年至2014年的46%長期平均數。換言之,樓市的下調趨勢對解決市民置業問題只是杯水車薪,更遑論解決香港長遠房屋問題。而同日發表的IMF有關香港經濟的報告亦指出,重整房屋市場的供求關係,有效落實2014年制定的長遠房屋策略,仍然應該是特區政府施政的重點。美國加息周期才剛剛啟動,加息的動作預料亦會陸續有來。因此,樓價和租金的下調程度,仍舊抵不過本地息口因聯繫匯率而不得不跟隨美國上調所帶來的供樓成本上升、營商信貸利息成本上升,即廣東俗語所謂的「賤物鬥窮人」。另外,近日香港股市、匯市面臨國際炒家的頻繁狙擊,港股兩日之內先後跌破恒生指數兩萬點和萬九點的關口,成為全球最低市盈率的股票指數。雖然本港今年度經濟預測仍略高於上年,而剛剛公佈的失業率亦處於3.3%的低水平,但在內地經濟進入新常態、本年增長率不能保七以及赴港遊客大減的前提下,香港零售店舖屢屢出現結業,黃金地段商舖出現空置,本地經濟逐漸步入寒冬,幾乎是一個無須再作爭辯的事實。既然經濟問題仍舊是當下香港的難點問題,那麼香港未來選舉政治的討論焦點,也理所當然應該放在這個關乎市民根本福祉的議題上。
然而,從去年十一月區議會選舉開始,反對派及其主導的新舊媒體卻仍舊樂此不疲地進行政治化炒作,妄圖延續2014年「佔中」鬧劇以來的民粹激進政治風潮,為選舉製造新的話題、新的輿情。一些明明不是政治議題,例如小學TSA問題、港大校務委員會主席的任命,反對派卻偏要用罷考、罷課、示威這類激進政治手法來炒作。一些或許帶有一點政治性、但更多是屬於經濟民生的議題,例如高鐵追加撥款,如何借助國家「一帶一路」大戰略而令香港能參與其中以利國利港,更是被反對派攻其政治之一點,而不及經濟民生之其餘,妄想轉移香港市民的注意力,延續政治內耗鬥爭以獲取選票的慣常手法和政治美夢。反對派的這種手法能否奏效呢?從傳統媒體的頭條見報率、網絡媒體的點讚率和參與反對派發動的遊行示威行動的人數來加以衡量,我們可以看出,反對派發動的政治化炒作,可以說是頭條見報不過十,網絡點讚止於百,參與遊行盡乎千。也就是說,任憑反對派怎麼進行激進炒作,但無論是TSA議題,港大校委會,還是高鐵、全民退休保障和「一帶一路」議題,呼應他們的市民人數可謂寥寥可數,說明香港社會的主流民意對那些並無建設性的政治炒作已經深感膩煩了。
審時度勢 打造利己利民的選舉主打議題
在經濟嚴寒漸來、政治炒作無效的情況下,建制派應該審時度勢,爭取主動,戮力打造利己利民的選舉主打議題,把整個社會和輿論的關注焦點重新引導回到經濟民生議題上來。政府剛成立的創新及科技局和相關措施,如何能盡快轉化成可見的生產力?如何利用「一帶一路」的巨大戰略機遇,盡快推出既有利於促進國家發展,亦有利於提振本港經濟的具體政策和項目?如何真正建立一個既能讓老有所養、又具可持續性的全民退休保障制度?如何能讓高鐵盡快落成,以便讓香港銜接大中華區的高速發展?諸如此類的議題,才應該是選舉期間真正值得全社會認真討論的議題。建制派不能只一味被動地回應反對派的炒作,而是應該引領社會進行有價值的討論。說得再白一些,就算有建制派人士想靠批評政府官員來爭取曝光機會和選票,監督批評的焦點,也應該全部放在政府有否落實這種經濟民生議題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