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廣州荔枝灣水上花市一角。作者提供
■馬承鈞
除夕當日,筆者自鄭州飛回故鄉寧波。接機的阿勇是堂姐阿菊之子,他一把抱住我:「阿拉從小就聽阿姆(母親)講儂,歡迎來家過年!」走近惠政巷11號故居,目睹門外「三江碧波辭舊歲,四明松濤報新春」春聯,真有「近鄉情怯」之感。菊姐早備好年夜飯,全是我最愛的甬幫菜--酸香鮮嫩「鯽魚烤b」、清香鬆軟「苔菜黃魚」、鹹香醇美「紅膏熗蟹」、甜香可口「冬筍烤麩」和炒年糕炸春卷豬油湯圓及「阿拉老酒」......那一刻,伴我40載的鄉愁在美酒珍饈和祝福聲中徹底消融了!
當晚,寧波電視台播出我久違的馬燈調,這曲創於清代的寧波小調是甬人年節必唱的,七言四句,加上和聲「哎格倫登喲」,悅耳動聽,幾十年來令我夢繞魂牽,此刻聽來尤感親切。當即用手機錄下一段:「正月裡來是新春,千家萬戶喜臨門。國泰民安齊歡慶,哎格倫登喲,改革開放向縱深......」
翌日凌晨,震耳欲聾的「開門炮」把我驚醒,吃罷湯圓,興沖沖隨菊姐去拜年,耳畔滿是「恭喜發財」、「猴年大吉」祝福聲。街坊忙茷舋陔纂B燒頭香、發紅包。街上,馬燈調引來多支踩高蹺、跑旱船、耍獅龍隊伍。城隍廟裡張燈結綵熱火朝天,母校寧波二中相鄰的天封塔也遊客如雲。途經開明街,阿勇指26號一幢老宅說,這是諾獎得主屠呦呦住過的外婆家。穿過歡騰的天一廣場就是三江口,大步邁上寧波百年地標--靈橋,江岸廣廈林立氣象萬千,我對阿勇說:「當年包玉剛、董浩雲、邵逸夫等『寧波幫』就是從這裡走向世界的呀!」
午後,我乘G52次高鐵赴天津,6小時抵達。表弟接我到楊樓的中天首府涵溪園,80歲的姑媽正笑茖拑’V我招手。35年前除夕我赴津旅行結婚,當時她家在針市街,表弟妹們還小,如今針市街已不存,表弟已是津門IT名人,表妹一家則從美洲趕來團圓!午餐極豐盛,姑媽擺出咖喱大蝦、乾煸魷魚、砂鍋螃蟹、菠菜海蜇和醬排骨、四喜丸子、八寶飯和寓意「發家」、「蒸蒸日上」的發麵饅頭。舉杯之間,想起35年前一切憑票供應的春節,真乃恍如隔世,備感今天的幸福離不開當年的改革開放!
次日,姑媽陪我去楊柳青感受典型的津味民俗。驅車半小時到達千年古鎮,l!猴年年畫和大紅燈籠鋪天蓋地,楊柳青民俗文化節引來大批海內外賓朋,人們逛廟會、賞年畫、觀花燈、猜燈謎,賣小吃的吆喝聲、抖空竹的嗡鳴聲和遊人歡笑聲交織一起。楊柳青的捏麵人、「泥人張」慕名已久,此番親見不禁連連驚歎。獨樂寺廟會和石家大院民俗表演精彩紛呈,祈福會、戲曲堂會、特色秧歌花會和傳統相聲匯演、民俗攝影大展好戲連台,這席文化盛宴完美凸現了津味年俗的無限魅力。
初三,告別姑家,乘BK2819航班赴桂林,再乘大巴到荔浦。兩年前我被荔浦的人文、山水和創業傳奇折服,停留兩月,寫下《走進荔浦》一書。此番再來,只為領略荔浦的年味。荔浦友人老覃為我接風,首道菜是著名的荔浦芋扣肉,芋香與肉香合璧,色香味形俱佳,令我味蕾大開。我還目睹了製作全程:先將荔浦芋剝皮切片,油炸至金黃撈起;再將煮熟的五花肉塗上醬油和蜂蜜,炸至金黃撈出切片,攪上桂林豆腐乳、三花酒、五香粉和胡椒麵,再將炸好的芋片肉片用大火蒸半小時,最後扣碗入盤即成。
老覃說,荔人臘月二十三祭灶神、供祖宗。後幾天就要打鯙J、蒸年糕、做米餅。米餅是荔浦特產,香甜酥脆、營養豐富,經浸米、炒米、磨粉、熬糖、合料、裝模、碾餅、脫模、烘烤等十多道工序,歷來為過年的「伴手禮」。
談起年俗,老覃道:「老傳統仍在延續,微信拜年和微信紅包也受寵,網購年貨更吃香!」他掏出手機,拜年賀信讓他頻頻刷爆。鄰座的小趙新婚燕爾,說初五就陪新娘及岳父母去海南旅遊,預算花費十萬元。問他何處發財,老覃道,人家不打工啦,自家種有80畝砂糖橘,年收入超百萬咧!窗外,正舉行古老的阿婆出遊和春社表演,鄉民們舉茪倥C六色的紙紮,在悠揚的廣西「文場」聲中吹吹打打招搖過市,秧歌扭出新春狂歡,圍觀民眾臉上寫滿幸福......
初五午後飛抵「花城」廣州,一下飛機,文友韓君就陪我直奔著名的荔枝灣。真是鮮花似海人如潮,金橘、桃花、水仙和發財樹滿園生輝。 韓君道,粵語「橘」「吉」同音,象徵大吉大利;桃花喻示大展鴻桃(圖)和行「桃花運」;水仙則代表富貴吉祥。荔枝灣還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南粵醒獅鬧新春」表演,場面震撼。遊船正巡演「飄色」節目,韓君說,「飄色」是融雜耍、魔術與歌舞於一身的嶺南特色年俗。只見「孫大聖」在船上演繹鬧天宮、吃蟠桃,各種玄機秀出「飄」的魔幻奇觀,贏得遊客陣陣喝彩!逛花市、發利是之外,「吃在廣州」自不消說,錢包鼓鼓的羊城人如今更愛酒樓團聚,各大餐館客滿,我見有老外排隊等候呢。入夜,在珠江畔眺望流金溢彩的「小蠻腰」(廣州塔),耳畔飄來熟悉的《步步高》,心境超爽。短短六日,蜻蜓點水般穿越四座城市,所見所聞眼熱心熱,深感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
春節本意是趨吉避凶、期盼好運,團圓、祝福是實現本意的最佳平台。一個「福」字流傳幾千年,蘊藏無限的吉祥內涵,由此形成一系列「大雅若俗」的過年民俗。民俗是民族精神和人文關懷的大本營,年俗更擁有巨大感召力與凝聚力,堪稱中國範兒的極致!
年俗當然也要與時俱進,進入互聯網時代,國人已不單以物質衡量「年味」,開始注重精神的富足。想起寧波圖書館、博物館裡賓客如雲,在天津遇到一位老嫗抱茪@捆新書,她說:「現在小孩子吃穿不愁,送壓歲錢不如送精神食糧!」有人說看春晚、搶紅包已成新年俗,我卻不敢苟同,年俗畢竟是幾百年上千年積澱才形成的文化現象啊!
春節時許多城市公交不擠了、出入暢通了,蓋因外來務工者「候鳥式」大遷徙所致。當人們為「空城」竊喜之際,又抱怨菜店歇業、快遞停運、保姆難求等不便,大城市迅速膨脹遭遇這一發展短板,住房難、看病難、子女上學難等公共服務未能「均等化」當是主因。
年前浩浩蕩蕩頂風冒雪回家過年的摩托大軍初五就開始重返務工城市,短短幾天溫馨團圓轉眼變成「過去時」,心中不免有些惻隱。唉,國人太辛苦,為了短暫的團聚不惜疲於奔命,或許這正是春節年俗的核心價值吧?正是--
新春四地探民俗,
賀年聲中盡祝福。
綿延千古中國範,
最是團圓醉肺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