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春節返鄉的人潮。中央社圖
■成之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春節是團圓的節日,是歡鬧的,是紅火的,是幸福的。仰望絢爛的煙花我卻感到一絲亮晶的淒冷,穿越喧鬧的人群我愈覺孤單。
無論是你在天涯海角,無論是你日理萬機,無論是你發達落魄,無論是你闔家孑身,在這個傳統的日子,回家是唯一的主題。親情融淌在我們的血液,相聚植根在人們的心靈,過年就要回家,回家才是過年。人們對漂泊對孤單有天然的恐懼,就像猿猴群居在森林一樣,抱團取暖、搭伙而食、相依為伴、渴望廝守,這或許是人類的宿命。
平日裡,車來車往,人流熙攘,大家都在為生計奔波,為尊嚴掙扎,無暇安歇,遑論靜思,更不敢奢求常聚。我們就像旋轉的陀螺,稍有鬆懈就會跌出舞台。多少鰥寡孤獨,多少留守子女,多少「北漂」、「海漂」,多少打工妹崽,被生活和世界裹挾着前行,或者被時光和溫情遺忘,四周很喧鬧,甘苦自咀嚼。只有老祖宗恩賜的節日,諸如端午、中秋、春節,才是我們無休無止生活的驛站,才是親情驀然復甦的時節。正是一個接一個的節日,讓我們不時怦然心動,還記起思念、團聚、幸福、親情,生活方才多了些色彩和憧憬。
可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是,節日的虛化無形,親情的漸行漸遠。節日裡,人們停下忙碌的腳步,體味生活,悅己悅人,這些似乎無從談起。節日被人們拿來肆意消費卻司空見慣,商業的氣味無孔不入節日的檔期,商品的叫賣無一例外披上節日的外衣。當團聚成為應付,當氛圍刻意營造,當親情不再醇厚,當寒暄流於形式,孤單開始不可抑制地在人們心中恣意叢生。節日的喧嘩,或許是為了掩蓋人們的惶惑,高調過節的人們更多的是浸泡在孤單之中。愈是依賴節日的溫度暖熱淡漠的心,往往是愈失望,更孤單。其實,你我是不是都在渴望讓心歸位、喚情歸真?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節日裡你千里迢迢回家了,坐在家人跟前,卻埋頭玩手機。信息洪流沖淡了親情,智能手機築起了蕭牆,現代社會讓面對面的溝通成為稀缺,聯繫便捷的微時代貌似拉近了人們的距離,其實除了招呼過我,沒有傳遞多少令人念想的情意。母親拉着手端詳你的皺紋,父親溫一壺小酒和你悶聲對飲,不着邊際地拉拉東家長西家短,有一句沒一句地說說菜鹹菜淡,說啥做啥並不重要,跟親人貼近,坐下來陪伴,他們才不會孤單。
戀人是最歡喜過節的,節日氤氳着浪漫的氛圍,收穫心儀的禮物不需要多餘的理由,比平日裡更多的你儂我儂,可以自由掌控的時間。在無憂的歲月裡,節日的幸福一波濃似一波。可世間不總是浪漫的事,在享受節日饋贈的同時,有情人也時常品味孤單離別。需要你的不只是戀人,還有親人、朋友,還有工作、事務。彼此都需要演繹不同的角色,回歸不同的空間,履行不同的職責。節假應相逢,勞燕常分飛,節日的相思分外濃。
遊子的心是被孤單浸泡出來的。身處異國他鄉,或者遠隔萬水千山,歸鄉的路阻且長。每逢佳節倍思親,節日總是無情地撥動離人的心弦。離家的人就像風箏一樣,飛得再高再遠,總有一根線拴在家裡。我說在這裡生活得很好,我說我不是很想家,我說我這裡忙得離不開回去過節,其實我說什麼都掩藏不了內心的哽咽。如果有家,有親人,有溫暖,天涯如咫尺,孤雁猶追群,遊子的孤單也不再是真正的孤單。
如果節日裡的孤單不可避免,那也不是最壞的結局,只要你不孤獨。孤獨是一種心境,不是形式上的形單影隻。蔣勳的《孤獨六講》炙手可熱,他從熱鬧滾滾的新聞背後,感覺到孤獨的心事,隱約覺得這個匆忙的城市裡有一種長期被忽略、被遺忘,潛藏在心靈深處的孤獨。曲高和寡,藝高求敗,孤獨可謂是奢侈的小資情調。如果不幸,你在節日裡被人忽略,或者有家難回,也無人可陪,那也止於孤單,不必淪陷於孤獨。這個節日,自己可以設計有意義的歡度菜單,可以放空身心做自己喜歡的任何事,可以獨飲發呆,可以深思著文。只要心中有秉持,雖是孤單但不孤獨,生活的樂事總會讓你如釋重負。
我們歡迎團聚的幸福,也不拒絕節日的孤單。生活就是聚散的子集,孤單也是人生的原色。我們在孤單中成長,在節日裡思索,深沉的東西總是需要淬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