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輝
余震宇編著的《九龍海岸線》載有一幀古瑾圍老照片,攝於十九世紀末,附有說明:「馬頭圍,古稱古瑾圍。圖中大多為農田,左面遠景隱約看見聖山。」古瑾圍聞名久矣,照片還是第一次得見,其時尚未填海闢建啟德機場,就此一照片所見,古瑾圍至聖山一帶臨海,村舍農田,正是百餘年前的村落風貌。
據饒玖才《土瓜灣的古今》一文所言,「『瑾』是赤色美玉,取名『古瑾』,可能是村民暗喻其祖先為皇室貴胄。」古瑾圍原有上帝古廟,據說在元代原是一座小廟,至清代初年則只餘基址柱石,據嘉慶版《新安縣志》所載:「丁丑年(1277年)四月,帝舟次於此,即其地營宮殿,基址柱石猶存。今土人將其址改建北帝廟。」
話說簡又文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倡議紀念古瑾圍,在遺址建露明道公園,他曾撰文記述古瑾圍昔日風貌:「據村老言,距村不遠,舊有大石突出於山之一角,名曰馬頭角。山角下復有村,土人稱為馬頭角村......」
另據羅香林所撰《宋王臺與宋季之海上行朝》記載:「按自九龍城至紅磡間,蓋有古瑾圍村。村北有石山,狀如馬頭,稱馬頭角,故其村亦稱馬頭圍焉。據故老相傳,當帝昰等離官富場時,以宗室人眾,倉卒不能從行者,多變名而匿居於馬頭角一帶,後乃立古瑾村。以村之四周,有牆垣圍繞,故亦稱古瑾圍焉。」
羅香林又云:「其村至光緒初葉,尚完存也。此村舊有石砌小廟,中塑男女神像,衣冠作帝王與皇后形狀。據故老相傳,是即趙氏祖先。其村內趙氏,原為宋之宗室後裔,殆無可疑......至光緒末葉,古瑾圍趙氏,悉遷居於東莞縣等地,其圍中各姓,乃先於清雍正以後,自廣東內地所陸續遷入者。立村之趙氏後裔,已悉居別地,而古瑾村舊名,遂以隱沒。今日市民,則多僅知其為舊名馬頭圍矣。」
露明道上帝古廟門柱刻有「真義著千秋,煌煌氣象;武功昭萬古,赫赫聲靈。」此廟供奉「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即北帝),九龍城鶴園角北帝廟建於1876年,原址位於青州街馬頭圍道交界的小山丘(即鶴園山),及至1921年,因開闢道路而拆卸,八年後,庇利船廠一名管工在坊眾協助下,籌款重建於現址。
二王殿村則位於馬頭涌道及北帝街一帶,皆因據傳宋末兩王短暫避難於此,吳道鎔所撰《宋台秋唱序》有此說法:「台南平眺,綠樹寒蕪,風煙掩抑。有村曰二王殿。村民沿故稱,莫詳所自久矣。」
黃佩佳所撰《九龍宋王臺及其他》說到二王殿村故址,則另有說法:「陳氏(陳伯陶)謂土人因其址建北帝廟,惟今日譚公道之北帝廟,乃因二王殿村開闢市區而改建於此者,時在民國十年間也......今日北帝廟之所在,既非二王行宮故址,則石礎遺瓦,當不可復得矣。過其地者,惟有發思古之幽情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