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上海二手樓市場持續火熱。圖為位於上海陸家嘴的一處住宅樓盤。資料圖片
契稅營業稅普降 補貼政策刺激需求
香港文匯報訊 據新華視點報道,自昨日起,除了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內地多地城市房地產交易環節的契稅、營業稅徵收比例普遍降低。截至目前,已有超過130個城市出台「去庫存」新政。不過有中部城市的房管局局長坦言,儘管地方政府頻頻要求開發商降價,但去庫存政策未能令樓價下跌,反而無形中「托起」了樓價,「價格在穩中有小幅增長。」
記者走訪安徽、河南、廣西等多地樓市發現,當前三四線城市去庫存壓力較大,有的地區去化周期達30餘月。河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總工程師李學軍說︰「縣級城市庫存壓力最大,其次是省轄市。」
農民積財寧願村莊建房
各地推出的補貼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購房需求。記者在河南省舞陽縣調查發現,按去年的銷量算,該縣樓市去化周期為4.6年。自去年6月,舞陽縣開始實行農民進城補貼政策,農民進城買房首套房在144平方米以下可獲每平方米100元補貼,新婚家庭購房享受每平方米200元補貼。目前,前兩批73套房的補貼已經發放到位,共發放補貼99萬元,第三批已上報50多套,呈現逐漸增多的趨勢。「好多農民都是衝着補貼來的。」舞陽華鑫置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臧沖說,今年春節期間就賣了40多套,接近去年全年的銷量。
樓價高仍是影響農民購房的最重要原因。37歲的徐興柱是一名瓦匠,從老家到省城合肥已有4年,但一直沒購房,「雖然有了幾萬元積蓄,也看了一些遠離市中心的房子,可動輒十幾萬元的首付,還是超出了我的能力範圍。」
除了望而生畏的高樓價,受訪農民們表示,買房還擔心三個問題︰一是能否享受本地市民的公共服務與資源?二是老家的土地與宅基地怎麼辦?三是有沒有穩定的收入。
廣西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羅國安認為,農民進城買房成為「新市民」,既是經濟問題,也是社會問題。農民購房意願受到就業機會、子女上學、公共服務、醫療保障等多重配套政策的影響。同時長期實施的戶籍和土地政策,使許多農民放棄了進城定居的念想,他們寧願將大半生打工積攢的財富用來在村莊建造自住房。
業界:成本因素樓價難普降
對於購房者關心的樓價問題,臧沖等業內人士認為,從目前來看,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商普遍採取的是穩價策略。受成本等因素影響,短期內不可能出現普遍的大幅降價。
「目前尚沒有降價措施。」廣西一大型房地產企業負責人認為,房地產銷售價格下跌不太可能。對房地產開發商而言,降價只是臨時性處理,絕非長久之計。
一位中部城市的房管局局長坦言,儘管地方政府頻頻要求開發商降價,但去庫存政策無形中「保住」了樓價,「價格在穩中有小幅度增長。」
在廣西保利置業集團董事長吳光明看來,只有很少的房地產開發商願意以降價方式去庫存,那往往是項目虧損嚴重沒法維持下去了,要解決現金流的問題。
對於市場上強烈的「降價」呼聲,廣西南寧鼎盛聯合置業董事長任爾翔說,房地產銷售成本中土地出讓金、稅金佔很大比重。「只有地方政府減少對『土地財政』的依賴,推出更多實質性優惠措施,企業才有降價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