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 超 香港學者
雖然人們不斷在責難,認為正在沉淪的香港不斷失去優勢,不過,筆者的觀察和研究卻不斷看到香港的亮點。隨着香港逐步構築國際化大都市,其藝術發展也慢慢開始向國際化轉型。已經是第四度在香港舉辦的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於3月底落下帷幕,吸引了35個國家和地區的239家世界頂尖級藝廊參展。香港能夠吸引如此重量級國際藝術展覽和國際名人的參與,這和香港國際大都市形象密切相關。香港有打造成為國際藝術中心的天時地利人和。
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香港成為國際藝術中心也並非一蹴而就。實際上,早在1998年香港就開始醞釀西九龍文化區。經過近20年的發展和建設,西九龍文化區終於展現在世人面前。雖歷經周折,但且行且規劃,香港在藝術方面的投入和設想正得到世界藝術界的青睞。巴塞爾藝術展就是這樣的一個符號和象徵。除了藝術國際化,香港還扮演着中國內地走向國際藝術的引領者。作為國際知名藝術品拍賣行進入中國的跳板,香港曾發揮重要作用。雖然隨着北京上海等地的發展,部分藝術展覽和拍賣直接進入中國內地市場,但由於種種因素,香港仍然受到大多數知名國際藝術拍賣行的青睞。這是香港發展成為國際藝術中心的天時。
此外,香港地處亞洲核心地帶,中西文化和諧交融,這是香港發展成為藝術中心的地利。香港打造國際藝術中心,離不開整體的規劃,更離不開各種服務設施的配套,比如相關的公關、語言、裝飾、食宿、旅遊、交通等支持和配合。這方面,香港在亞洲來講,有經驗有傳承也有優勢。
香港是亞洲乃至全球主要的藝術展覽陣地,更與香港是自由貿易港有關係。不可否認,這與藝術品交易的稅制最為相關。香港拍賣購買藝術作品免稅,這是藝術品交易的關鍵。而在亞洲的國際都市新加坡本地拍賣購買作品,則需繳交高達7%的個人消費稅,只有置於保稅區內才能免稅,這給拍賣本身帶來很多不便。而在內地,拍賣行一律代扣3%個人所得稅。
藝術品在某種程度上也是金融衍生產品,所以離不開活躍和便利的金融配套服務。本地金融貿易活躍,金融機構眾多,各種融資運用靈活,大量的金融機構也是新的拍賣參與者,交易過程透明而具有公信力。除此之外,香港對藝術品交易和拍賣的範疇,幾乎沒有任何限制。而在內地,相關規定限制條款,使得很多藝術品無法拍賣,這也是除了金融自由,香港另一個優勢所在。
政策的優惠,服務的便利,金融的活躍,都是藝術品交易傾心香港的人和因素。綜上,香港成為亞洲藝術中心萬事俱備,但離國際藝術中心還有一段路要走。要如何繼續發揮現有優勢,更加提升當下地位,持續深入藝術國際化,是香港需要思考的。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要成為國際藝術中心,需要香港各界的努力推動,而且這更離不開穩定的社會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