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潤華
本港部分大學捐款逐年減少、國際排名亦不斷下滑趨勢,究其原因或與近期這些大學泛政治化、亂象叢生有關。
高等院校本乃教書育人、研究學術的殿堂,惟本港多所院校近年走上政治紛爭之道,教學失衡、科研鬆弛;也有少數學生浪費光陰,反而熱衷搞政治、發洩情緒,破壞學習氣氛,給社會帶來不良影響。學校管治出現危機,不但校譽受損,亦影響公眾對大學的信心。本港幾所著名大學都是政府資助,每年花耗數百億公帑,用的是納稅人的錢,「公眾問責」理所當然,不能以大學自主權、學術自由為名迴避管治失常這一核心問題。
自2014年發生「佔中」事件後,政治勢力侵入校園,部分激進學生受人操控動輒以罷課來表達訴求及不滿,將學術之地攪得不得安寧;在政治壓力下,學校管理層恐與學生直接衝突,未能及時遏止這股歪風,使得院校的學術地位、國際聲譽每況愈下。對這一狀況教育當局應出力支持,家長、畢業生、舊生會等亦響應校長、校董會的號召為校譽出聲。
「佔中」事件後據說一些大學收到的捐款比之前減少;申請到內地、台灣及外國讀書的學生亦相對比以前增加,可見部分家長及學生對學校的前景有所擔心。此外家長對目前校方管理鬆散、不盡職的現象頗有微言,對學生管制不足、自由有餘的做法也有些不滿。上世紀60年代美國加州大學發生嬉皮士(HIPPIES)事件,學生以穿着奇裝異服、戴着腳鏈舉行集會及遊行來反抗習俗及當時的政治,對於他們的所作所為巿民不支持,家長也不同意,認為影響學業和社會日常生活,結果經過數月,學校、巿面便恢復如常,乃明智的抉擇。
新近公佈的《資助高等教育院校的管治》報告可謂對症下藥,有助各大學制定規範、撥亂反正。希望各院校之校董會根據《報告》的6項建議做好管理,嚴格執行學校的規章制度或加強管治規則,有意見的教授可以循正途發表意見,但應為學生前途着想,以整體利益為依歸,對於違紀、違規的教師和學生先行勸告,若再不改可予以適當處分,重樹新風;同時校方多與學生及家長溝通了解、對話協商,消除誤解、求同存異,找尋和諧的路徑,符合「家和萬事興」的目標。
正本清源,大學之道在於「明德格物」,學校的主要職責是立德樹人,讓學生掌握知識、發揮潛能;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具有良好操守及優秀品德,朝着一流大學、一流人才的方向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