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交流團成員跟當地師範學院的「小夥伴」和老師們合照。 筆者供圖
去年6月21日至25日,我參加了由學校舉辦的湖南學習交流團,除了參觀大學、小學和幼兒園外,也跟當地的大學生作學術交流,更透過觀光活動進一步認識湖南長沙這個地方。整個旅程讓我最深刻的,是湖南第一師範學院的體驗日。
當我們的旅遊巴士差不多到達學院時,門口前的大熒幕已顯示着「熱烈歡迎香港浸會大學師生來我校訪問交流」字幕。甫踏入校園,沒有香港高樓大廈的侷促,沒有香港地少人多的壓逼感,沒有人煙稠密的雜聲。
每名香港同學都有至少一名湖南第一師範學院的學員陪同,我們叫他們做「小夥伴」。在交流過程中,他們對香港學習和生活方式特別好奇,例如香港的大學和中學使用的語言,當知道我們用英語授課和陳述報告時,都問了很多如何提升英語水平的方法,我也分享了自己在香港教授及學習英語的方式。他們亦十分驚訝香港有男生選修幼兒教育。
在聊天的時候,我們也了解到該學院規定每人均要學習畫畫、彈琴、跳舞等技能,以預備日後在教學時派上用場。而我們的學校,則是以幼兒為本的角度來學習,學員就是「幼兒」,講師就是「幼稚園老師」。講師會以不同的理論來說明某教學法的用途和理念,故此我覺得這可讓香港的幼教老師更有自己的教學風格和創意,實踐「幼兒為本」的教育理念。
兩地教學實習有差異
透過這次的交流,我覺得內地和香港在教學實習方面是有很大差異。香港較注重實踐不同的教學法和協助幼兒學習,以及觀察其發展情況為主;相反「小夥伴」指出內地的幼教是以照顧幼兒日常作息為要,例如如廁、飲食等。當我們分享在實習期間有機會自主地進行教學時,「小夥伴們」均雙眼發亮,看得出他們很嚮往港生在實習中得到的教學機會。
後來我們獲安排到長沙市師範學院附屬幼兒園參觀,當地和香港的幼兒學習環境相近,課室的設備和間隔幾乎一樣,而且更有充裕的空間讓幼兒舒展。孩子除了可留在課室上課外,也有很多室外活動來促進幼兒大小肌肉的體能發展。
該幼兒園希望孩子能有更多「動起來」的機會,我們參觀時,孩子在走平衡木、跳馬。反觀香港,受社會氣氛和家長的期望影響,幼兒教育課程較側重灌輸知識,大部分時間都是上課和做功課,減少了孩子走動的時間。
其實幼兒主要透過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和味覺學習,並會從遊戲中進行探索。學前教育除了注重知識的傳授外,更重要的是讓幼兒從幼稚園中學習社交禮儀和自理能力,上小學或以後的教育皆主要是學習知識。如果孩子就讀小學卻依然缺乏自理能力,整體發展便會變得不平衡。如何在知識和動起來兩者中取得平衡,正是香港幼兒教育的一大挑戰,今次湖南交流給我們起了借鏡的作用。
感謝湖南學校的熱情款待和「小夥伴們」的細心照顧,讓我留下深刻的體驗。同時,我希望香港的幼兒都有愉快的童年和享受兒時的學習生活,並希望香港社會各界能正視幼兒教育及學前教育的重要性,使幼教得以專業地發展,孩子亦得到優質的學前發展及啟發。幼教界同業互勉!(標題和小題為編者所加)
■香港浸會大學持續教育學院幼兒 教育學教育學士(榮譽)學位課程三年級 黃俊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