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劉凝哲 酒泉報道)中國製造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下簡稱量子衛星)正式被命名為「墨子號」。量子衛星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昨日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公元前400餘年,中國先賢墨子就發現小孔成像原理並證明光是沿直線傳播的,這一較西方早千餘年的發現,為當今的量子通信研究奠定基礎。此次將中國首顆量子衛星命名為「墨子號」,不僅是告訴公眾中國古代科學家取得的非凡成就,更體現出中國現代科學家在國家大力支持下也可如先賢一樣完成全球首創的科學研究。
古代先賢成就非凡
記者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了解到,「墨子號」量子衛星的發射工作已基本就緒。自量子衛星7月初運抵酒泉後,相關部門對衛星開展了為期20餘天的技術區測試與檢查工作,包括衛星的光學性能、電性能及安裝精度的檢驗。另外,為衛星供電的太陽能陣帆板也已經安裝完畢。
此次將心愛的量子衛星命名為「墨子號」,潘建偉說主要出於兩方面考量。第一,是想告訴公眾,其實中國古代就有非常偉大的科學家,提出過很多類似粒子學說等科學史上首次的概念。另一方面,「墨子號」量子衛星也是國際上首次將量子通信實驗「搬上」太空,這顯示出,在國家支持下,中國現代的科學家也可以做出很好的科學成果。
從「墨子號」這個名字,人們能夠讀出中國科學家們的浪漫主義情懷。一向在媒體面前嚴肅低調的潘建偉,也在量子衛星即將升空之際,不經意間流露出科學家的人文底蘊。「墨子是非常偉大的光學家,而我們現在做量子通信和量子衛星,所用的手段都是光或者光量子,將墨子這位古代先賢的名字為量子衛星命名,確實有着如時空穿越般的意味。」潘建偉笑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