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海巖 北京報道)臨近月末,中國人民銀行昨日公開市場操作進行500億元(人民幣,下同)14天期逆回購,為今年2月6日以來首次,中標利率2.4%,與上次持平。市場人士指出,央行8月向市場投放流動性比7月寬鬆得多,但市場資金面卻趨緊,此次時隔半年多重啟14天期逆回購,旨在緩解短期的資金緊張壓力,也意味着降息降準的可能性進一步減小。
根據央行公告,當日央行在公開市場進行500億元14天期逆回購,中標利率2.4%,與上次持平;同時進行了900億元7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為2.25%。另外,公開市場24日有1,000億元7天期逆回購到期,因此當日央行在公開市場淨投放資金400億元。
央行上一次開展14天期逆回購是今年農曆春節假期前的2月6日,主要為對沖春節資金需求,當時亦正值美聯儲3月加息預期高企之際。
緩解短期資金壓力
中信證券宏觀分析師劉雁群表示,央行重啟14天逆回購,主要為了緩解短期市場資金壓力。8月央行向市場投放流動性較7月寬鬆,日均逆回購規模達到855億元,較7月增加200多億元,MLF增量續作和國庫現金定存招標向市場注入流動性也超1,000億元,但市場資金面較7月趨緊,市場利率集體上揚。24日,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隔夜品種升至2.043%,創5月以來最高位。其餘品種Shibor及質押式回購利率也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上升。
延續MLF「鎖短放長」
逆回購操作本是央行向市場投放流動性並平抑市場利率之舉。但劉雁群指出,此次重啟14天逆回購,是延續了此前MLF的操作思路,即「鎖短放長」,在維持市場資金面整體平衡的情況下,通過回收短期流動性,同時釋放較長期限的流動性。如果未來14天逆回購常態化,將提高市場資金成本,進而達到控制債市槓桿規模的意圖。
平安證券固定收益部總經理石磊稱,央行重啟14天期逆回購操作,貨幣政策工具有所微調,傳達出當前當局對於流動性調控上中性偏緊的態度,也令市場降息降準的預期進一步降低。
有貨幣市場交易員稱,央行重新動用這一期限的流動性工具,是為了在平抑資金緊張的同時,避免助長槓桿投資。昨日早盤,10年期國債活躍券殖利率一度上升3個基點至2.77%,創8月3日以來新高;10:59,銀行間市場7天期回購加權利率升至2.4258%的月內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