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慧琼倡課改 減學生壓力

2016-08-25
■李慧琼(右)昨日與梁錦松在網上直播對談節目,討論香港教育和經濟出路。■李慧琼(右)昨日與梁錦松在網上直播對談節目,討論香港教育和經濟出路。

與梁錦松對談 探討教育出路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教育政策直接影響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競爭力。一直關心教育問題的民建聯立法會「超級區議會」界別候選人李慧琼,昨日與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在網上直播對談節目,討論香港教育和經濟出路。曾任教育統籌委員會主席的梁錦松認為,香港的應試教育不足以應對世界變化,建議特區政府應加強體驗式學習,確保基層家庭不會因為金錢問題失去教育機會。李慧琼則建議檢討教育制度及課程,減輕中小學生的學習壓力及研究引入國際課程。

近期加入「教育2.1」小組任召集人的梁錦松在與李慧琼對談時表示,全世界已進入「創新經濟」和「知識經濟」,人類需要終身學習,但香港仍沿習中國傳統以來的「科律應試文化」,即「應試教育」,只計算公開試成績,並質疑香港年輕人目前所學的知識,並不適合未來發展的需要。

梁倡課外體驗學習

他指出,高分學生不一定最成功,反而需要學養和價值觀,例如創造力、團隊精神、自信自制能力,以至追求公義、自由的心,這些都不一定在課本中學懂,而香港教育界對世界變化的觸覺也不夠敏銳。

他贊成自由多元的教育文化,認為學生的能力和興趣、社會的需求是多元的,但現時文憑試只為大學收生而設,最重要是培養體驗式學習。特區政府在改進教育的同時,也應創造更多成功例子,協助年輕人尋求創業的資源配對。

李盼引入國際課程

李慧琼認同,香港小朋友在體育、音樂等方面都好學,但上中學後就因為考試壓力而放棄,很多中產家長「用腳」投票,認為外國的教育制度較好,所以今次她提出的教育政綱,提出檢討教育制度及課程,減輕中小學生的學習壓力,研究香港能否引入有關國際課程。

梁錦松回應指出,外國愈好的學校,愈重視考試以外的社會服務活動,以哈佛大學為例,收生時一半分數看公開試,一半看其他體驗,特別是社會服務,以驗證學生對社會有關愛之心,但富人一般有更多機會接受體驗式學習,政府必須確保基層家庭不會因為金錢問題而缺少接受體驗式學習的機會。

李慧琼昨日亦在龔伯祥、劉慶揚兩名區議員陪同下,到柴灣繼續拉票行程,呼籲港島市民手中兩票全投她的團隊及5號張國鈞鍾樹根團隊,讓他們可進入議會,「為香港創出路。」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