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字裡行間:吳昊籲挽救通俗文學

2016-08-30
■齋公的黃飛鴻故事,被片商爭相取料,改拍成電影。 作者提供■齋公的黃飛鴻故事,被片商爭相取料,改拍成電影。 作者提供

黃仲鳴

《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十二大卷終大功告成,連《導言集》也出版了。第二輯1950-1969據云正籌劃中,希望能快些開工,早日見其成。由是,我想起兩個人,一是陳萬雄,二是吳昊。陳萬雄任職藝發局時,早有編撰香港文學史之舉,惜班底組不成,計劃胎死腹中;當時陳青楓說,通俗一章最宜你寫,我說吳昊更為適合;如今若編選第二輯,涉及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他所藏的資料更為豐富,可惜斯人已逝,天不假年也。

一九九七年,吳昊曾在報章專欄呼籲挽救香港多姿多彩的通俗文學。他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文壇光輝耀目,尤其是那些類型多元化的通俗小說,如偵探、武俠、間諜、江湖奇情等,高手輩出;至於通俗雜誌也同樣精彩,如《西點》、《黑白》、《天地》、《星島畫報》、《藍皮書》等,幾十種之多,雖然在當時只供人娛樂、消閒,但如今翻閱,卻能得見當時香港社會的生活、風情、人和事的變遷等,甚有歷史和文化價值。他慨嘆,可惜,過去的殖民地政府有意抹煞香港人的文化身份,毫不重視保留這些報紙雜誌,圖書館更沒收藏那些通俗小說。結果,當報館和出版社關閉,亦無資料館人員主動接觸挽救,令到此等文化遺產自地上消失。所以,他促請圖書館、學術機構從速收集作家的生平資料,整理作品,發起研究,急起補救。

談起作家稿費,吳昊嘆說甚為可悲。這,筆者亦有同感焉。

他說,由上世紀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大約十多個年頭,報紙都賣一毫子,傍晚拍拖報更一毫兩份,從不加價;而一般稿費也不見得怎樣增長,有十元一千字、八元一千字,甚至五元一千字的;年年通貨膨脹,稿費卻「巋然不動」,結果由早年可觀的報酬淪為後來可恥的收入,但文字市場供過於求,你唔寫有人排隊等住寫,我們的作家受盡折磨,有餓死者,有急流勇退改行者,有粗製濫寫者,結果破壞了文學創作。到七十年代初,香港文壇已潰不成軍,不是由一小撮分子獨霸報章雜誌地盤,就是有志者望而卻步。

吳昊欣慰的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通俗文學大放異彩,武俠小說、偵探小說、奇情小說,甚至愛情小說大行其道時,連帶電影也受益不少,片商只要得見某某小說流行,就會購入版權,編拍成電影,什麼《仙鶴神針》、《黃毛怪人》、《黑俠》、《半下流社會》、《經紀拉》等,換句話說,通俗文學豐富了電影題材。吳昊是研究電影的,通俗文學與電影的關係自然大為關注,可惜未得見這方面的大著。

我記得曾看了部《人海孤鴻》,是李小龍主演的,票是參加《青年樂園》填字遊戲得獎送的,但在此之前,我已看了歐陽天的原著了。司空明的都市小說如《九九九命案》、我是山人的洪熙官、齋公的黃飛鴻小說,都被改拍成電影。金庸、梁羽生作品也上了大銀幕。

當年的通俗小說,確為香港影壇「爭光」不少。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新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