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浸大助中學師生做好通識IES

2016-09-19
■陳家華(左一)、 陳錦榮(中)、 李維儉(右一)指計劃讓中學生認識不同研究方法,幫助他們進行IES。 吳希雯  攝■陳家華(左一)、 陳錦榮(中)、 李維儉(右一)指計劃讓中學生認識不同研究方法,幫助他們進行IES。 吳希雯 攝

製短片教各項研究方法 學術報告「繁化簡」網上任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吳希雯)新高中通識教育科已經推行7年,但對於如何進行當中的「獨立專題探究(IES)」,不少學生仍然一頭霧水,或以「交差」心態完工。曾有學生沒作事前準備,隨便透過facebook與朋友交談兩句,即當成是「研究訪談」,學習成效及成績都未如理想。浸會大學去年起推出IES支援計劃,以不同資料及例子幫助師生掌握做IES的各種技巧和方式。有通識老師指,參與計劃後學生於設計問題及做學問的態度均有改進,而採用「文本分析」的人數也大增數倍,其探究的選題不用局限於日常本地學生生活,能真正擴闊視野。

浸大「中學生通識科『獨立專題探究』支援計劃」獲該校知識轉移合作種子基金資助,製作介紹焦點小組訪問、內容分析、抽樣調查等各項研究方法的短片,並將不同學術研究報告撮要成精簡的參考資料,於網頁平台供大眾閱讀,而參與學校的師生亦可獲進一步支援。

了解訪談要求 拒絕馬虎「交差」

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有份參與計劃,其德育及公民教育兼通識教育科主任李維儉指,計劃的資料對學生改善訪談技巧有明顯幫助;過去曾有學生隨便找鄰座同學或經facebook與朋友閒談兩句,就當完成了「研究訪談」,現在則至少明白到訪談前的採樣和題目設計要求。

他又提到,計劃亦助學生掌握「文本分析」法,透過更多閱讀新聞報道、文學、影視作品、廣告圖片等,擴闊探究選題。

他指以往學生多集中於訪談形式,選擇「今日香港」或「個人成長」等單元的近身課題,每年只有1人至2人以文本方法做IES,惟成果往往未如理想,「例如有同學以廣東歌為研究題目,但只能概括道出『廣東歌多以戀愛為題』;這點不需要研究都知道,可見同學未能掌握分析重心。」

支援「文本分析」 助擬題擴視野

「文本分析」一般先要對選用的文本如報道、廣告等作分類編碼,再歸納作量化或質化的內容分析。李維儉指,其實不少老師對此欠缺信心,間接限制學生選用「文本分析」做IES,而透過計劃該校老師獲更多支援,現每年選擇以文本方法做IES的學生亦大增至約10人,當中有人參與計劃資料的編碼方法,再擬問題深入分析,於IES取得滿分。他進一步指,學生掌握不同研究方法,可使整體研究選題更多元,例如學生以「文本分析」研究韓劇,便能利用「全球化」單元裡的知識,擴闊視野,「不是要求中學生做到大學的水準,但起碼應認識到做研究的正確態度和基本方法。」

有份負責支援計劃的浸大人文及創作系講座教授陳錦榮補充,做流行文化的「文本分析」時,除了研究文本,還可探討受眾反應,即如研究韓劇時可留意網民回應,分析觀眾來自什麼地方、什麼年紀、回覆次數和發表什麼評論等;如研究流行歌手王菲,也可將她視為文化偶像,探討其粉絲行為或情緒,甚至參與粉絲活動,以取得第一身感受。

同樣負責計劃的浸大傳理學院教授陳家華指,今年計劃展開第二階段,未來希望能加強教師培訓,包括舉辦講座教授「文本分析」技巧等。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新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