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世界真能無核? 逐步實現VS淪為空想

2016-09-19

-全球化、能源科技與環境-

今年4月及5月,七大工業國集團(七國集團,G7)在日本廣島分別舉行外長會議和峰會。除了發表《核裁軍及核不擴散廣島宣言》(《廣島宣言》),與會代表均同意逐步「實現無核世界」。眾所周知,核爆及其放射物擁有珝嬰a球、破壞生態、改變人類基因的能力,有必要完全放棄核武。不過,主流意見認為它只是空想。就「無核世界」構想的由來、主要措施,以及可行性,下文將逐一分析。 ■羅玉芬 兼任大學講師

源頭入手 美俄先減

實現「無核世界」的原則是核武國家(Nuclear-Weapon States,NWS)減少生產有關武器,非核武國家(Non-NWS)不再獲取核武及相關物料,以及共同控制、發展民用的核技術。後者意思是核能為當前最有效益的綠色能源,不能因為廢武而放棄,必須尋找平衡,避免核能發展為核武。事實上,這三個原則是現行限制、監管核武措施的延伸。

第一步是從源頭入手,減少生產及使用核武,繼而阻止有關武器及資源的擴散,逐步淘汰核武。主要措施、進程包括:

1. 美俄自願裁減核軍備:除了因冷戰結束而各自進行的裁軍,兩國於2010年簽署《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New Strategic Arms Reduction Treaty,New START),希望將有關武器減少三分之一。

2. 國際公約、全面參與:《廣島宣言》提出所有國家需要加入《核不擴散條約》(Treaty on the Non-Proliferation of Nuclear Weapons,NPT),以及所有簽署國必須批准《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Comprehensive Nuclear Test Ban Treaty,CTBT)。前者是由英美蘇推動,於1968年7月簽署,目前已有93個締約國,但印度、巴基斯坦及朝鮮並不包括在內;後者由183個國家於1996年9月簽訂,但截至目前,仍有8個締約國仍未進行批准條約的程序,如中國、印度、巴基斯坦及朝鮮等,因此全面禁止核試未能執行。

在非核武國家方面,主要措施、進程包括:

1. 無核區(Nuclear-Weapon-Free Zone,NWFZ):自1960年代起,個別國家透過協定,設立無核武地帶,而全球的無核區數量因冷戰結束而倍增,最近的例子是2009年的中亞及非洲無核區。截至目前,約4成的全球人口居於無核區之內。

2. 國際抵制行動:外交孤立、經濟制裁等手段,是阻止非核武國家發展和獲取核武的途徑。繼2003年迫使利比亞宣佈放棄發展核武之後,最新的成就是透過與伊朗談判,於2015年4月達成協議,以伊朗放棄發展核武來換取國際社會取消對它實施的經濟制裁。

3. 共同監管核能、核技術作為民用方面︰長遠目標是設立「國際能源銀行」,控制濃縮鈾的供應,防止被濫用來發展武器。目前,聯合國是這方面的主要平台。1957年,聯合國成立國際原子能機構(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IAEA),推動原子能、核能的和平用途。2010年,它展開和平利用核能倡議(Peaceful Uses Initiatives,PUI),協調及資助民用的核設施和技術。

有人增誰敢減 軍方多拒「裁員」

由於核武仍然有其價值,部分國家更加快研發核武,導致上文提及的裁減核軍備等進展不順利,常見的分歧包括削減幅度、裁軍誠意、拒絕簽署或批准有關條約等等。主要因素如下:

1. 冷戰思維:冷戰時期的核武發展和軍備競賽是一種防禦政策,一方面塑造強國形象,另一方面利用核武的大殺傷力、核戰的災難性影響,阻止大規模戰爭的發生。印度、巴基斯坦及朝鮮等國不但沒有簽署《核不擴散條約》及《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還增加核武、核試,而即便有簽署《核不擴散條約》的國家,也僅致力於「核不擴散」,即是不增加核武,核裁軍目標仍遙遙無期。

2. 外交籌碼:承上一點,核武是外交活動上的最有力後盾。朝鮮的核武問題之所以遲遲未能達成協議,是因為談判雙方都不願意首先承諾放棄使用核武,即是保留「先發制人」的戰略,希望在外交活動上得到最大利益。

3. 武器貿易:中東是核武國家的最大客戶,例如美國與沙特阿拉伯的每宗貿易都是以十多億美元計算,引來法國在沙特阿拉伯市場上的競爭。

4. 現代化指標:核武是國家現代化的指標,例如中國的核潛艇發展,是軍事現代化的需要。

5. 軍方反對:軍方是「無核世界」的最大反對聲音,核裁軍等同軍方裁員。為了使上文提及的美俄協議在國會通過,奧巴馬同意在未來30年投入1萬億美元,全面更新核武庫及相關設施。

由來:從限制到無核

1945年8月6日及9日 美國分別在日本的廣島及長崎投下兩枚原子彈,日本宣佈投降,結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次投擲造成約廿二萬名平民死亡,引起國際社會對大殺傷力武器的道德爭議,提出應予以限制及監管。不過,隨後四十多年的美蘇冷戰,卻令世界處於核戰邊緣,例如1960年代的古巴導彈危機、中蘇邊境衝突等。有見及此,國際社會加強對核武的限制,主要是數量、核試及分佈,以維護世界和平、國家安全。1968年,美國、蘇聯、英國等簽署世界上第一條推動和平使用核能的條約,稱為《核不擴散條約》,希望減少核武器的數量。

2009年4月5日 美國總統奧巴馬提出「無核世界」(nuclear free world)的構想,並得到國際認同,先是獲得同年的諾貝爾和平獎,最近在七國集團會議(G7)得到重申。奧巴馬指出美國是目前唯一一個曾經使用核武作戰的國家,肩負起「道德責任」,推動世界各國一同實現沒有核武的世界。就完全消滅核武的需要,奧巴馬的理據有四點:

1. 冷戰遺產

冷戰結束留下大量核武及相關物料、技術,成為極端分子、個別國家爭相購買的商品,迅速擴散核威脅。

2. 核武政策

因冷戰而起的核武發展沒有因為冷戰結束而停止,相反,部分國家更因種種原因,增加核武科研、生產及持有量,以及核彈試射次數,嚴重威脅地區安全與穩定。

3. 核恐怖主義(nuclear terrorism)

恐怖活動的手段及目標是透過惡意攻擊,製造最大的破壞、傷亡,達到恐怖及威嚇效果。於是,核武成為恐怖分子的最理想工具,可以透過黑市市場、地下交易及竊盜獲取相關物料、技術,提高核攻擊的可能性。

4. 全球化

在世界發展連成一體的時代,核爆或核攻擊不再只是個別國家的事。在即時造成的人命、財產損失之外,使用核武的後果還牽涉世界多方面的可持續發展,從民生、經濟到人類社會的存活。因此,完全消滅核武是最徹底的方法,最能夠預防以上提出的三點威脅。

小知識:有核武國家

目前,公認擁有核武的國家有8個,分別為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中國、印度、巴基斯坦及朝鮮,而以色列則被懷疑是第九個擁有核武的國家。

想一想

1. 什麼是無核世界?

2. 承上題,如何可以達至無核世界?

3. 有評論指軍方是無核世界的最大阻力,你認同嗎?試解釋你的答案。

4. 有人認為核武最終將導致人類滅亡,因此有必要推動核武裁軍,你如何評價此說法?

答題指引

1. 同學可引用資料中無核世界的出處,即奧巴馬在2009年時提出的主張,希望減少全球核武的數量,並把核技術限制於民生使用之上。

2. 本題同學應指出達成無核世界需從兩方面入手,一個是從現時擁有核武的國家入手,裁減核裝備;另一個則是從非核武國家入手,設立無核區、監管核技術使用等。

3. 本題屬於開放評論題,軍方是無核世界的阻力,是肯定的事實,因為裁減核武幾乎等於是裁員,但這是不是最大的阻力,則要由同學自行判斷,若不同意的話,同學可以指出其他因素較軍方意見更為重要,如外交上需要用核武來進行威脅等。

4. 本題亦是開放評論題,同學可以自行提出理據,言之成理即可。

延伸閱讀

1. 《G7外長會呼籲「實現無核世界」》,香港《文匯報》,http://news.wenweipo.com/2016/04/11/IN1604110067.htm

2. 《訪廣島前夕 奧巴馬為何再提「無核世界」》,《新華網 》,http://big5.news.cn/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16-05/12/c_128976606.htm

3. "Remarks by President Barack Obama in Prague as Delivered", 5 April 2009, The White House, Office of the Press Secretary, https://www.whitehouse.gov/the-press-office/remarks-president-barack-obama-prague-delivered

4.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https://www.iaea.org/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新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