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孔撕裂脫落損視力 理大:長遠致盲風險大增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吳希雯) 本港校園處處都是「四眼一族」,主要與學生學習時間長,又經常使用電子產品有關。香港理工大學首個針對深近視港童的研究發現,約10%學童有深近視問題,當中逾四分三人已出現嚴重眼睛健康問題,包括視網膜出現小孔、撕裂及脫落,眼球後極及邊緣視網膜變異等,長遠而言有關學生的致盲風險將大幅增加。專家推算全港約有近2萬名學童中招,情況令人憂慮。
理大是次研究針對120名本港12歲至18歲深近視的學童,他們近視度數平均為841度。專家發現78%學童有視網膜變異,當中約62%學童屬邊緣視網膜變異,眼球後極變異佔2.5%,至於視網膜出現小孔、撕裂及脫落令視力受損的有0.8%。
推算約17750學童中招
專家指出,正常的學童眼球長度為23.5毫米,是次研究的深近視學童眼球平均長達26.9毫米,而眼球每拉長1毫米,代表近視深300度。研究同時指出,當眼球長度達26.5毫米便顯著增加視網膜變異的風險,而不同的視網膜變異會導致不同的問題,部分可導致視網膜出現裂縫或破孔,增加裂孔性視網膜脫落的風險。
整體而言,港童有視力問題的比率屢見新高,小學生近視比率於10年間上升7.5%,至2014至2015學年已達83%。理大眼科視光學院教授林小燕指,根據政府統計處本年度數字推算,全港有約17,750學童出現視網膜變異,情況嚴重。
理大眼科視光學院副顧問眼科視光師伍尚舜指,長遠而言,深近視學童因眼球拉長,患不同眼疾的風險會增加,包括視網膜脫落的發病率較中度近視(474度或以下)者高出212倍,患上後囊性白內障及青光眼的風險為無近視人士的7.8倍及4.6倍等,以上的病症均有致盲機會。
教局僅「畀料」 欠配套措施
由於現時衛生署學生健康服務提供的基本視力測試只屬初步視力篩查,由護士而非眼科視光師進行;如經評估後需轉介至眼科視光師,不少個案更需再排期1年,可見需求殷切。專家指現時教育局只向學校提供資料,如建議每20分鐘小休,遠望20呎最少20秒等,但沒有跟進執行情況及配合政策鼓勵學校推行相關措施。
伍尚舜提醒家長,應留意一旦子女有深近視,即使日後接受激光矯視,患嚴重眼疾的風險不會減少,因近視使視網膜被拉扯,增加撕裂的風險,激光矯視只磨平角膜,無法將已拉長的眼球變回原狀。香港眼科視光師學會外務秘書丁偉祺指,家長只着眼學童的成績,犧牲孩子參與戶外活動的機會,又縱容小孩打機減壓,令學童近視問題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