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社電 持續了一個多月的「曲水回眸:小思眼中的香港」展覽,進入10月,直至本月底。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進學園的開放式演講廳中日前座無虛席,從兩點半到四點半,連續舉行了兩場講座,講座的題目分別為「都付笑談中?--小思的香港文學史探索」與「文學檔案的『有情』與『無情』」,主題均為向聽眾介紹小思學術活動的特點及意義。
根據小思蒐集的38,000條香港文學及文化的原始資料建成的「香港文學檔案」,經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的電子化,於2005年啟用,使讀者不受地域限制,可在互聯網上查閱檔案的索引。兩場講座,旨在向聽眾介紹小思對香港文學資料蒐集所作的貢獻及其艱辛而獨特的資料蒐集方法。
「小思特別重視口述歷史的價值,早在上世紀80年代即開始從事口述歷史訪談的工作,填補了書面資料的不足,使歷史的複雜性得以呈現。」講座講者之一、香港文學研究中心樊善標教授說。另一位講座講者、同為研究中心教授的黃念欣,為準備此次講座,第一次打開了「香港文學檔案」的每個檔案。演講的尾聲,她感慨繫之說道:「無論用45分鐘,或用一、兩個月時間去閱讀半生心血,都是不足夠的。這些檔案,不只是盧老師的心血,更重要的是記錄了對香港文學與文化有貢獻的人存在過、互相幫助過,他們有過共同理想、面紅耳赤地爭論,有過不同文學觀和思想的對峙。有這些檔案在,這一切就不會湮滅。」
展覽中陳列的小思母親用毛筆自書的舊體詩作、小學時代小思寫給父親的家書,展現了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其中,讓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她於內地改革開放初期捕捉的台灣詩人余光中與內地詩人王辛迪的合影。
1981年12月22日晚,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設宴招待參加該系舉辦的第一次中國現代文學研討會的嘉賓,以詩集《手掌集》而深受上世紀40年代香港青少年喜愛的詩人王辛迪應邀出席。其時,台灣著名詩人余光中任中文系主任,他為此次研討會專門撰寫了探討王辛迪詩歌特點的論文《為詩人看手相》。席間,余光中向同席的王辛迪提出有趣的合影建議:他左手輕托王的手掌,右手食指近指王的手掌,作看手相狀。在場的小思,意識到這是隔絕多年後,兩岸詩人初接觸的難得瞬間,遂快速按下手中相機的快門,捕捉到這一寶貴鏡頭。
為了尊重余光中的意見,小思一直沒有公開這張照片。直到2002年,時移世易,才撰文將這一歷史瞬間公諸世人。此時,照片已經泛黃。這張具有特殊歷史意義的合影,於此次展覽中展出,格外引人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