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化視野 > 正文

董必武68封家書面世 女兒憶父親浪漫史

2016-09-28
■董必武女兒董良翬與董必武長孫董紹壬。  劉蕊  攝■董必武女兒董良翬與董必武長孫董紹壬。  劉蕊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劉蕊 鄭州報道)在沒有網絡,電話、電報使用並不普及的時代,家書是維繫家人情感的主要溝通方式。董必武女兒董良翬(原中國文聯書記處書記)與董必武長孫董紹壬(董必武思想研究會會長)受邀赴鄭作客松社書店,講述了由三聯出版社出版的《董必武家書》中不為人知的一些不起眼又很暖心的「浪漫」小事。

2016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95周年,也是董必武誕辰130周年。該書通過董必武生前與親屬子女的一封封通信,反映了這位黨和國家的領導人對黨對祖國對人民的無限忠誠和熱愛,更反映了他作為一個丈夫、父親、長輩對自己親人的關愛與期待。《董必武家書》收錄了董必武的68封書信,共分為4輯,分別為「致妻子信」、「致子女信」、「致同輩信」、「致子侄輩信」,同時附錄董必武夫人何連芝家書10封,大部分家書為首次面世。

本書中的多數書信即是董老寫給子女和後輩的家書,主要是對子女後輩的教育開導,鼓勵他們艱苦奮鬥、勤儉做人,體現了老一輩革命家嚴於律己、以身作則的優良作風,為後人樹立了榜樣。書中穿插多幅董老與家人的珍貴照片及董老的墨跡,圖文並茂。

「書,簡單一點說,就是一扇窗戶。打開這扇窗戶不僅僅可以看到無窮無盡的各種人文景觀,還能看到未曾經歷的或者不曾深入了解過的故事,或者感知將要發生的事情,了解不同歷史時期、不同人群活躍的思想。」董良翬說,《董必武家書》出版了,其實是把一種私密的思想交流公開化了:同輩人的交流、長輩對後代的關愛和教育。

在《董必武家書》中,收錄了多封董必武寫給董良翬的信件。其中一封信,讓董良翬印象深刻,「我清楚地記得,那是我上中學時,有一年,我有補考的學科,現在已經記不得是哪門課程了。放暑假時,我向父母隱瞞我有補考的事,於是就跟着他去了外地。暑假沒結束,補考時間到了,我就偷偷溜回北京參加補考,臨行前也沒有向父親解釋。」「補考完,我接到了媽媽打來的電話,她說:你父親非常生氣,要你寫信說明情況。我只得寫信,對補考的事敷衍地說了說,然後,反而責怪父親脾氣大。」讓董良翬沒料到的是,父親在給她的回信中說:我不僅是你的父親,更是你的朋友,對朋友要以誠相待;你沒有像朋友一樣對待我,我是為此生氣。

在這封信中,董必武還承諾以後改正自己的脾氣。「這是我和父親一次私密的交流,是父親教我做人、做事和學習 。」董良翬說,她常常回味這封信,體會在她成長的過程中父親一直真正在做她的老師、朋友,他不會用家長式的權威壓制孩子,這也值得現在的父母學習。董良翬說,父親的愛是矗立在她眼前實實在在的榜樣,無論什麼時候想到父親,想到他不經意的話語,想到他深思熟慮的文字,總讓她感到十分溫暖、貼心。「年輕時,收到父親的來信,內容無非都是問我最近怎麼樣啊,身體如何啊,學習是否有進步了等內容,當時看完就完了,收起來隨便一放。如今,再看這些家書,最大的不同,就是很想哭。」「應該說,對我來講,父親是一個標杆。從這裡,我永遠看到自己的不足。在他身邊生活了很多年,無論遇到什麼事,我永遠不會迷失方向。雖然我和父親的要求還有很遠的距離,但我一直在努力向他靠近。」董良翬深情地說。

董必武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建人和重要領導人之一,無產階級革命家、馬克思主義法學家。他1903年考取晚清秀才,早年參加同盟會。1920年在武漢建立共產主義小組,並出席1921年的中共一大。

在董必武寫給夫人何連芝的信中,會因為夫人完成了抄寫任務而專門寫詩表揚。而董良翬也回憶稱,父親雖然是清末的才子,但在擇偶方面選擇的卻是「志同道合」。董良翬回憶說,「父親和母親是在當時的革命環境中相識的,我母親出身川北山區,我後來回母親老家的時候,當地的村民對她的評價是:那女子,強的很。在那樣的環境中,如果她沒有這樣的性格也許就走不出山溝,後來她參加了長征,經人介紹認識了志同道合的父親,相守一生。這一生,其實我父親表面上很威嚴,但很尊重我母親,其中有一個浪漫的小細節我至今都記得,當時我父親生病初癒時,有人畫了父親的畫像送了過來,我在評價的時候,我母親調侃了我一句話,當我扭頭看她的時候,發現父親在親吻母親。那個時期,我父親工作繁重,經常晚睡,工作人員和秘書都勸不動,只有我母親可以。」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