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歲寒三友」松、竹、梅因其堅韌、耐寒的特性而為古代文人所讚頌,其中「竹」更是滲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為了令大眾能領略「竹」的魅力,了解竹與文化、歷史和經濟之間的關係,香港藝術館聯同設計及文化研究工作室、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舉辦名為「竹都好有趣──藝術館在這裡」的展覽。香港藝術館館長(虛白齋)司徒元傑表示「竹」這種物品無論在用途或意義上均十分豐富,小至日常用品如牙籤,大至文人墨客眼中有荌盲h次的象徵意義,因此「竹」是個甚具意義的題材。
是次展覽內容豐富,展覽以竹為中心,引伸出十個主題,其中包括如「一切從簡」,展示了竹與中國文字演變的關係;又如「好滋味」,展示了竹在食物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其餘還包括「竹中趣」、「竹工訣」等。「竹的中國文化意義深遠,『竹』是由兩個『個』字的簡體字組合而成,而且竹很能反映中國文化,因此我們便構思一個『十竹』的展覽,結果真的嘗試用十個方向。」設計及文化工作室總監趙廣超向記者介紹。「竹所具有的世界意義與我們平時見到的尋常竹製品有頗大的反差,意即很多手製的竹製品,卻在不同的博物館珍藏荂A藝術館為我們的工作室提供了一個平台,我們期望觀眾看作品時可卸下心理負擔。」
此次展覽還展出多件珍貴館藏,包括清代竹汗衣、留青林黛玉臂擱、鄭燮繪畫的水墨畫《竹蘭》及較近代文樓的金屬雕塑《風竹》等。其中司徒元傑介紹了大有來頭的清代竹汗衣,「做大戲時望落的戲服看似很大件,以前的人可能就是穿了這件竹汗衫,不單止做大戲的人,包括打仗的將軍、穿茤x袍的官員,他們都會先穿這件竹汗衣,可以更涼快。製作人會找一些很幼的竹枝,分成一截截,再經過各種程序製作而成,需要耗費不少精神和時間。中國人真是很聰明,能將竹這些物料的功用發揮得淋漓盡致。」
據司徒元傑介紹,今次的展覽會採用較新穎的形式,「例如我們會有60場在學校做的工作,不單止淨看藝術品,亦包括互動的形式。我們希望這會是一個有生命的展覽,好像雨後春筍一樣延續下去。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難免會遺忘或忽視一些美好而有意義的事物,而我們的團隊便希望透過藝術館的工作,把這些事物重現在觀眾眼前。」
是次展覽除了有靜態的展品外,亦有多媒體影像的結合,觀眾可以透過觀看動畫、玩遊戲,感受竹畫的魅力與樂趣。其中透過觀看關於竹畫的動畫,觀眾可以了解到不同朝代的竹畫之風格變遷。展覽由9月10日至10月11日於香港中央圖書館地下展覽館舉行。■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朱慧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