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化視野 > 正文

納西鷹獵:遺產還是絕唱?

2016-09-21
■納西人的鷹獵文化傳承了古羌人傳統,是一項平民活動,遵循和尊重自然生態的平衡。■納西人的鷹獵文化傳承了古羌人傳統,是一項平民活動,遵循和尊重自然生態的平衡。

鍾錦棠42歲時從香港到雲南,只想圓攝影夢。可他怎麼也沒想到,這一呆就是20年。而他的身份,從香港泰菜飯店老闆、包工頭變成了自由攝影人、雲南藝術學院客座教授。其花費多年工夫拍攝的紀錄片《麗江鷹放》也觸發了納西族鷹獵文化的神經,申遺活動呼聲不止,但鷹獵文化在法理與傳統的夾縫中能走多遠呢?■香港文匯報記者 和向紅

鍾錦棠讀初二時喜歡攝影,高中畢業後考取了美國密蘇里大學攝影系,但因家庭原因未能就讀,改讀台灣一所大學的新聞系。1996年,行走雲南後愛上了這裡,此後租住在鬧市區的一個房間裡,半年以雲南為圓心在祖國西南各地攝影拍片,半年回香港處理家務。2000年10月,他應邀到雲南麗江參加東巴文化節,在古城的大石橋上發現了一群玩鷹人。清晨,一群納西族男子閒坐石橋護欄上,手臂上架茪@隻隻老鷹,互相談論蚚鰫鬷N、狗、大山的話題。遊人警惕地路過,眼瞟茪j鷹,欲走還留。鍾錦棠十分驚奇城市中還有如此野性的民俗,觀察了幾天便搭腔約定來年拍個片。從2001年9月27日至2007年10月30日的7年間,鍾錦棠13次到麗江,首次以影像記錄的方式精心拍攝了麗江民間鷹獵的全過程,經過後期編輯和製作,《麗江鷹放》於2009年入圍日本山型國際紀錄片電影節亞洲新浪潮項目,並在多種場合放映分享。

鷹獵活動是季度性非常強的民間活動,一般在每年九、十月到次年二、三月。在拍片的7年間,鍾錦棠從租用設備到節衣縮食購買攝像機、話筒、反轉片,搭乘班車上上下下,與拍攝對象同吃同住幾個月,前後花費達15萬元,但沒有對外申援一分錢,「想認真做個雲南的東西,要保留自己的視角,不想被牽制」。在他的筆記本上,記虓巡憧生的一句話:「所有知識分子都要在生存與民族道義之間作出選擇。」他平日經常哀傷於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快速消亡,曾用「痛心疾首」、「慘不忍睹」、「無言」批評一些建築和民俗的消失,「如果沒有了傳統,我們能走多遠?」

有40年鷹獵愛好的《麗江鷹放》主人公李實說,放鷹打獵在其它地區是邊緣文化,但在納西族人當中是主流文化傳統,歷久不衰。 鍾錦棠在《麗江鷹放》的拍攝中,選擇了老中青三代「鷹人」、資深鷹癡、文化研究者講述納西民族傳統的鷹獵活動,記錄了打鷹、專賣鷹、武裝鷹、馴鷹、放鷹、回歸大自然的細節。其中的故事,鍾錦棠今天講起來,也仍然十分有趣。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到冬至前,麗江新團羅沾村的捕鷹人在候鳥過境的山林間拉開網,讓誘鷹的鴿子不停地拍打翅膀發出叫聲,人藏在樹上隨時準備收網。這時捕得的頭撥鷹體形最好,售價最高,有的三五千元一隻。鷹性烈,讓牠學會與人相處,則靠熬鷹。鷹買來時,眼睛一般是縫合的,目的在於使鷹避免過多的外界刺激;翅膀用棕皮包裹避免翅羽受損。買來後要封住尾巴,放上腳絆,然後把鷹放在手臂上開始讓鷹和人相處,24小時不間斷,幾個人輪流陪伴,熟悉環境、熟悉主人及口令。慢慢地,主人用上好的牛肉作誘餌,可以叫喚自己的鷹,鷹也能飛出飛進,聽命於主人指揮。李實非常自豪於納西族關於猛禽馴化的完整技藝,稱「包含了人類智慧」,鷹既要保留天賦的攻擊力,又要具有聽人使喚的馴順。人鷹互珍,情同父子。鷹獵活動是人鷹狗三位一體的協作。主人的職責是攆狗、放鷹、瞭望等,獵犬將野物從草叢中趕出來,站在山坡高處的放鷹手迅速放飛手上的獵鷹。鷹如離弦之箭可以直接在空中將野禽獵殺,也可從天而降將野物瞬時抓取。

「法外施恩」保留鷹獵文化空間

《麗江鷹放》紀錄片中的主人公李實如今擔任麗江市鷹獵文化保護傳承協會副會長、秘書長,他對鷹獵活動十分癡迷,但對現實也十分清醒。納西傳統鷹獵中網獲的蒼鷹、雀鷹已經列入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明令禁止捕殺。如果要讓鷹獵傳統繼續傳承下去,除目前尋求政策支持「法外開恩」外,必須要走人工孵化、馴化養殖的路子。曾參與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將鷹獵活動作為一部分而列入全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的英國朋友艾倫.蓋茨致信說,「你們若只是安於現狀,那麼在不久的將來,鷹獵活動將會被徹底禁絕」。他介紹英國的辦法是「人工繁殖必須通過DNA檢測,並由官方進行驗證,確定該過程中絕無欺詐行為。」

200多名麗江市鷹獵文化保護傳承協會的會員遵守荅炊W的「老規矩」,即只在秋冬行獵,拒絕外地鷹類、外地人加入,野禽野物不「一鍋端」,春季將蒼鷹放生讓其回歸天空自由繁衍。李實希望國家法律法規在特定的民族聚居區、特定的傳統文化領域、保護非遺傳承方面協同一致,保留納西傳統鷹獵文化發展的特殊空間。時下,他已經在幫助規劃一個鷹獵文化保護中心,協會與林業部門溝通界定納西鷹獵文化與違反國家野生動物保護法之間的分界線,希望推動鷹獵文化進入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而現在的鍾錦棠忙於攝影的教學,對鷹獵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似乎不那麼樂觀:「搞個保護區,圍起來嗎?原湯原汁的東西沒有了,如果只是個表演,有什麼意思?」慶幸的是,他用影像保留了納西民族可能會消失的一段文化,停留在了最美好的時代。「玩鷹的是公子,放鷹的是瘋子,丟鷹的是花子。現實的問題是能玩會玩的人會越來越少,很多人只是手上架隻鷹拍個照,朋友圈炫炫了。將來必定是一個小眾文化,也許會面臨絕唱的悲境。」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新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