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化視野 > 正文

建築師帶愛麗斯遊香江 狹小空間揭示劏房現象

2016-09-24
■「愛麗斯夢遊香江」藝術裝置以碌架床方式呈現。■「愛麗斯夢遊香江」藝術裝置以碌架床方式呈現。

有樓盤廣告說,可以給你一個五星級的家。想打造一個五星級的家,在現今樓價高企的香港似乎有點「離地」,一眾建築師就用自己的方式,引領大眾重新思索「家」的概念,透過一件件藝術作品向大眾揭示香港現存的住屋問題。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嘉嘉

香港建築師學會現正假太古坊ArtisTree舉行「築.自室貳之家-城÷」展覽,展出逾九十位香港建築師學會會員的不同創作,展現建築專業以外的獨特創意。藉着建築師們的藝術創作,大眾能以他們的角度觀察和分析社會上的各種議題。

90後打造夢想中的家

「築.自室貳之家-城÷」展覽當中有一個「愛麗斯夢遊香江」藝術裝置,建築師麥喬恩及霍汝聰(Brian)盼透過此藝術裝置,讓大眾重新思考家的觀念。Brian表示:「家本應是一個安樂窩及一個避難所,可以遮風擋雨,但過去幾年,香港的居住環境每況愈下,出現了很多劏房,即使新型樓盤也有劏房化的現象,愈起愈小。」到底「家」是屬於什麼?應該有什麼條件?應該有什麼質素?是你和我都值得思考的問題。

藝術裝置就以邀請愛麗斯與白兔先生遊香港的形式帶出香港的居住問題,Brian進一步解釋,「他們不再是遊仙境,而是遊香港的社區。我們整隊人就遊訪香港各個社區,如:大角咀、旺角、深水埗、堅尼地城、西環、土瓜灣,『愛麗斯』與『白兔先生』發現很多香港不同地區的居住條件都很極端、很荒誕。」荒誕到什麼地步?「居住空間就只有一張床,所以我們的藝術裝置就以一張碌架床呈現人前,藉以營造一個狹窄的空間,讓市民親身體會香港的居住環境正逐漸縮小。我們又發現一些空間,連站起來的機會都沒有,人住在裡面好像都失去了基本的尊嚴。」當走火通道也住人、廁所藏於廚房裡、一張床就成為了個人的私密空間,難怪Brian也慨嘆,「我們發覺這些環境都很奇怪。」

記者舉頭看藝術裝置的頂部時,發現了一個空間放滿了桌子,原來亦有含意,「這是一個公共空間,我們在不同的社區拿了一些椅子,有些是香港,有些是內地,代表着邀請整個社會不同的持份者一同坐下來面對這個問題。作為建築師可以做的東西實在有限,我們希望整個社會,不論是業主、從政的人,又或政府也好,都一起坐下來商討,才會有出路。」

另一個同樣以「家」為題的作品名為「夢想疊家-模型樹」,由建築師歐暉與李廣文策劃。歐暉講述作品的概念,「家這個主題在香港是很特別,尤其對時下年輕人而言比較遙不可及。」

歐暉邀請了其90後的學生各自打造夢想中的家,內容沒有規範,唯一的規範就只是一個盒的體積,「盡量令他們發揮自己的想像。」每個盒上都有文字去表達每位設計者的心聲,「雖然現在叫年輕人擁有一個家可能很難,但到底他們夢想中的家又是怎樣的呢?」在沒有特別框架的約束下,歐暉亦發現到一個共通點,「就是鄰里關係,特別在香港,大部分的人都不是住獨立大屋或別墅,而是多層的住宅,一定要面對鄰居,但很多時,大家回家由地下大堂搭升降機,直至入到屋,都不知道隔離屋姓甚名誰。所以有些作品就是希望打破這種隔膜。」

另外,建築師吳克正(Alexander)及陳詠欣則分別透過畫作帶出「家」的概念。吳克正的作品名為「建盟.築巢」,其中一幅畫作中的心形石塊,象徵一般年輕人在艱苦的環境中結婚,對將來仍抱有希望,而另一幅作品則有一對太平鳥與四隻小鳥建巢,代表着渴望適當的保護及擁有寬敞而負擔得起的住房。陳詠欣就以「城.家立室」為主題,再利用「聲」與畫描述其兩個兒子在城市中長大的點滴,陳詠欣表示以畫作作為記錄是想還原基本步,「由白紙畫起,過程較深刻。」

建築師與城市之互動

走出家門,踏入社會,建築師陳明駿利用陶瓷及手工藝品帶出城市變化的訊息,他道出作品背後的故事,「緣起於去年般咸道4棵石牆樹突然一夜間被砍掉,很多市民覺得可惜,紛紛用自己的方式去悼念這些樹,我在想是否真的要等失去了才懷緬,於是便找了自己日常生活中都會見到的地方,就是科士街一幅石牆樹,除了用相片及文字記錄,我將樹上的紋理記下,然後變成日常生活的用具。比起影像,這些每日都會拿上手的用品來得更實在。」

另一組參展者蔡業康(Sonny)與祁宜臻就展出了一系列回收產品,例如由回收紅酒箱做成的木頭茶几,而這裡的產品由香港高等教育學院(THEi)產品設計學生和救世軍恒安綜合復康服務合作設計,Sonny說:「提供一個機會讓修讀產品設計的學生及殘疾人士發揮他們的才能和創意。他們做了很多不同類型的產品,例如相架。」

以「家-城÷」作為展覽主題,策展團隊主席葉頌文(Tony)解釋道:「今次整個展覽的概念以公眾互動為主,+-×÷基本上由3歲至80歲都識,日常生活都會用到的四個數學符號。而最重要的原因是建築師對人與城市的關注其實有很多不同的方法,有些可能是增加一些組合去完成,又或減少一些東西,例如條街少些車、少些建築,多一點空間,有一些可能要與人合作去完成,就如×,÷就代表分享。建築師與城市的互動有很多個不同的層面,我們希望由不同的層面及透過不同的建築師去看這個城市。」

Tony認為展覽不只是展示建築的設計,而是透過建築講述人與城市及社區之間的關係,建築只是一個媒介,「人與社區之間的關係就是透過建築這媒介去產生。」Tony如是說。Tony又提到其中一個展品邀請了三間學校的小朋友一起創作,在盆裡寫下他們對於城市的將來的期望,「透過活動令小朋友了解建築師是在做什麼,建築是什麼,以及對於城市將來的幻想。比純粹展示一種展品的美與不美再走多一步,為小朋友種下自己對於將來的想法。」

展覽於本月10日至下月7日舉行,每個周末都會舉辦一系列互動研討會和工作坊活動,讓大眾進一步與建築師作零距離交流,費用全免,詳情請參閱官方網站:www.hkia.net/reveal/ 及https://www.facebook.com/reveal2016。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