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化視野 > 正文

街道觀察員 拆解「十萬個為什麼」

2016-10-05
■馬蹄形水果檔。■馬蹄形水果檔。

你知道一千二百米長的花園街上到底聚集了多少商舖嗎?小販們又各自經營着什麼樣的生意呢?其實這條人來人往的街道內隱藏着釵h我們每天目之所及卻不明所以的物件與現象。例如,為何不是所有生果檔的紅燈罩外都包有薄紗?路旁又怎會不時出現一排鎖着的石躉?那些內部被塞滿商品的排檔,檔主究竟藏身何處?為破解心中的街道版「十萬個為什麼」,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助理教授郭斯恆早前主動化身街道觀察員,以民族誌的方法來記錄並研究花園街最自然的狀態。■文:香港文匯報記者趙僖 圖:受訪者提供

對中學時代的郭斯恆而言,花園街恐怕不算是個理想的棲身之所。住在街道一側舊樓內的他,每天上學都在一排排深綠色排檔下匆匆走過。此時的少年郭斯恆總會情不自禁地把這兒不盡如人意的衛生條件與「落伍」和「基層」二詞聯繫在一起,更何況在酷暑之下,他還要在午間替母親看檔。身為小販的郭媽媽,為能擠出片刻午休時間回家吃頓飯,順帶整理一下貨物,常要求兒子「出馬」--招呼顧客。「夏天坐在檔與檔之間的行人通道旁,就算開着電風扇,不消一會便汗流浹背,還要硬着頭皮與客人討價還價。所以即便只工作大概一小時,卻仍是件漫長的苦差。」雖說絕對談不上喜歡「睇檔」,但回想起自己與花園街相處的上世紀八十年代,郭斯恆又表示,好多珍貴有趣的回憶均發生在此:「花園街在我心裡不是單純提供買賣的活動空間,它既是我的遊樂場,也是我的動物園,我的單車徑和一百米賽道。」

用設計之眼看街道

懷着對花園街深刻且錯綜複雜的情感,郭斯恆2012年於香港中文大學進修時,因需策劃香港城市發展哲學碩士研究論文,所以自然而然就把鏡頭對準了曾共同成長的花園街。「要全面了解一條街,最好的方法當然是走上街去親身感受,與當地的人和事打交道。」郭斯恆認為,融入到群眾中去,在大家都不受干擾的狀態下,可以最大程度接近真實地了解「街道人」的社會脈絡,所以他不僅用眼睛看,還有用各種感官收集身邊資訊,如用手指點算每類排檔的數量;用耳朵傾聽精彩又心酸的小販故事;用紙筆記錄不同排檔的「設計圖稿」;用相機近距離捕捉街坊們的生活百態。

今年,郭斯恆的論文經改寫後,以紙質書的形式正式出版。在這本集手繪、攝影、文字於一身的《我是街道觀察員--花園街的文化地景》中,除一篇篇關於小販、遊人、旅客的人物特寫外,讀者還會看到不少經郭斯恆設計師之眼掃描分析後的獨特見解。「我覺得燒焊師傅設計的『手推車』簡直可以拿設計大獎,每一個細節位都經過細心推敲。」郭斯恆所提到的手推車在花園街特別常見,其原身確實是手推車沒錯,卻被聰明地改裝成了可移動的兩層貨品展示架。

郭斯恆說:「手推車完全是小販的好朋友,也是制勝武器。大火之後,相當多小販開始租用花園街兩側的舊住宅以存放貨物。所以他們每天早晚需借助手推車運送商品。做生意的時段,『手推車』又是展示台。如果不堆放物件,小販還可以用它來休息、看報或吃飯。」考慮到成本問題與排檔有限的空間,通常小販會先在五金舖選購便宜小巧的手推車,隨後在原來的把手處做個延伸。加長後的新扶手是上寬下窄平台上層的基本支撐。再去請焊接師傅焊好插管接口,形成四邊形空間骨架,擺上木板,就可以裝載貨物了。他還指出,方便摺疊是設計「手推車」的最主要原則,因為每個排檔都有且只有三乘四尺的狹小空間。

排檔內的身體芭蕾

自上世紀七十年代起,因為政府擔心小販過多會影響街道上的衛生和秩序,所以要求檔主在已劃好的框格內進行擺賣,而格子的大小就正好是三尺乘四尺。為了因地制宜,利用好僅有的一點地方,小販們紛紛各顯神通,根據自家排檔所出售的貨品特點,對排檔內外的佈置進行了「嚴密」的規劃。郭斯恆認為,各類為拓展空間而產生「外形」變化的排檔,就像海邊的怪石,在海浪的拍擊之下,慢慢便形成了不同的面貌。研究過程中,他經過梳理歸納出了六大排檔類型,分別是馬蹄式、開放式、密集式、半密集式、分散式和分割式。

郭斯恆以賣手機配飾和賣生果的排檔為例,進一步解說道:「這兩種排檔的造型截然不同,是因為前者要善用網架在舖面兩側『搭建』外牆製造延伸空間,從而展示更多手機外殼,這就是開放式排檔,通常以銷售女性飾品、手機殼等小型物品為主。你會發現,狹小的空間裡只要有兩三個人就顯得非常熱鬧,給人造成大減價的錯覺,實際上這種空間策略令瀏覽商品的人也成為了被展示的對象。而懸掛貨物的網架也方便拆卸,不會給檔主造成額外負擔。但水果檔則屬於馬蹄式排檔,往往以孖檔居多, 檔主可以圍着排檔,搭起一個『U型』的鐵架以展示新鮮水果,從三個面向來吸引路人注意力。」

「不過開放式、馬蹄式都不及密集式過癮。」在郭斯恆看來,密集式排檔所採取的陳列商品戰略是六類排檔中最有趣且最瘋狂的一種。他表示,密集式的檔主可謂是用盡了排檔內的每一寸空間,「他們將整個排檔內外堆滿、掛滿、鋪滿兒童玩具、書包、彩筆或日常用品。有的小販坐在裡面根本無法動彈,路人從外圍走過很可能完全看不到裡面有人;更有甚者,他們乾脆犧牲自己的休息空間,站在街道上看管貨物及收款,所以如果你見到個一直在密集式排檔周圍巡視的人,他很可能就是你要找的檔主。」

街頭智慧精叻配件

小販每天除了要為自己的小天地「佈展」,還會積極開發各式配件來優化商品賣相,加強排檔競爭力。在某次訪談進行當中,談興正濃的手袋檔檔主突然要求暫停採訪。因為眼尖的小販發現對面生果檔正在扔廢棄紙盒。郭斯恆回憶道:「他立刻欣喜若狂地衝出去把紙盒撿回來,取出裡面的填充物,塞進手袋裡,凸顯手袋的設計輪廓。」與手袋小販一樣,細心的生果檔檔主也不曾放過提升水果「顏值」的機會,為紅色燈罩再加一層較長的薄紗,可以令突出燈罩下延的大瓦數燈泡不那麼刺眼,集中光線之餘,增加柔光效果。「夜晚看上去很漂亮,實在是美觀又實用。」一次次的街道觀察令郭斯恆不禁感歎:「小販實在是天生的設計師和空間機會主義者。」

而戶外經營難免會受到天氣變化的影響,當日曬雨淋來襲,小販便會派「石躉」出場。至於原因,郭斯恆解釋說:「任何一條有小販的街道,都會隨處見到『石躉』的身影,它們有圓有方,是小販用舊水桶倒入水泥,加入硬膠管凝固而成的太陽傘底座。不過有時小販也會將幾個『石躉』鎖在一起,放在閒置已久的排檔空位上,防止無牌小販來『爭飯食』。」總的來說,郭斯恆經觀察後總結道:「一件好的配件想要達到『精叻』的標準,就要符合成本低,可回收,輕巧,便於拆除與收藏,承托力及韌性好,可伸可縮等指標。而這些藏於民間『小眉小眼』的細節,正是設計師應當借鑒的民間智慧。」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