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化視野 > 正文

銀川開講談音樂 龍應台播老歌憶經典

2016-09-24

9月17日下午,銀川當代美術館舉辦第一屆人文講座,台灣著名作家龍應台女士受邀首次來銀,現場與來自北京、西安、南京、香港、銀川等地的千餘名讀者觀眾分享人文主題「一首歌一個時代」。「如果後面聽不到的觀眾,大家可以把椅子搬到前面......」開講時,龍應台聲音略帶嘶啞。在講座中,她帶着對大西北遼闊土地的情感,以及對西北人的關注,從音樂出發,講述歌曲與時代的關係。

寧夏土地讓情感甦醒,龍應台訴說感動:「上飛機前,我感冒發燒,但還是決定赴約。一是不想讓這裡的讀者失望,如果臨時取消,真不知何時能來與大家見面。二是因為從未到過祖國西北,期待這片土地。」龍應台說進入銀川,在飛機上拍了一張照片,看到銀川這片單純的土地時,內心充滿深深的感動。突然發現曾經被一些看不慣事情所遮蔽的內心在看到這裡之後,對於土地原始的廉潔情感甦醒過來。此次來銀川,很大的原因就是被沙漠,被西北的土地所吸引。

龍應台從小耳濡目染,父親坐在舊籐椅上聽黑膠唱片放出的中國傳統戲曲《四郎探母》的情景讓她記憶猶新,龍應台從這裡談起:「七歲時,常看到父親聽着《四郎探母》流淚,那時不懂戲曲所表達的意義,只知道歌裡唱到老虎、鳥。後來明白四郎探母的思鄉情緒和愛國歌曲不協調的混雜,而父親和那二百多萬從大陸逃難至台灣的人,也在思念自己的家鄉。」龍應台說,戲曲也是音樂,流傳上百上千年的音樂必是經典。那種總覺得西方歌劇音樂是先進的,而中國傳統文化就是老舊的觀念是錯誤的。如果不看傳統戲曲,是很大的文化損失,年輕人應多了解傳統戲曲,傳統文化。記憶中,龍應台常拽着母親衣角去市場買菜,母親總是愛哼唱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歌,尤其鍾愛陳歌辛作詞作曲,周璇演唱的歌,如:《五月的風》、《永遠的微笑》、《雨夜花》等。小時候聽《永遠的微笑》,只覺旋律溫婉動聽,現在才頓悟陳歌辛寫這首歌時,正是日本佔領上海時所寫,歌詞中優美的語句也許藏着不安與恐懼。每首歌都有那個時代的滄桑和印記。兒時生活的巷子裡又有日本歌和台灣歌的流轉,歌曲裡其實藏着很深的個人與集體記憶,是一種充滿矛盾和諷刺的歷史書寫。一首歌反映一個時代不同群體的情緒,這些經典的歌曲廣為流傳都有它的道理。

講座中,龍應台還時不時播放一些老歌曲,讀者們齊聲合唱,懷憶經典。互動期間,讀者向龍應台請教文學、音樂、如何教育小孩等等的問題。龍應台一一作了回答。銀川讀者也向龍應台分享寧夏本土歌曲《寧夏川》。當被問及會不會再次來寧夏時,她說:「這是我第一次來西北,土地吸引我,我有土地情結,我深愛它。如果有機會,下次還會來看這裡的山川和大地。」

香港文匯報記者 王尚勇 寧夏報道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