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田雯 江蘇報道)修禊,源於周代的一種漢族傳統民俗,即農曆三月上旬「巳日」這一天,人們相約到水邊沐浴、洗濯,藉以除災袪邪,後來演變成中國古代詩人雅聚的經典範式。歷史上最為有名的修禊,當數蘭亭修禊和紅橋修禊。記者日前獲悉,發源於江蘇揚州瘦西湖畔的「紅橋修禊」擬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自東晉「蘭亭修禊」後,修禊之風日盛,但真正波及全國範圍、影響了幾代人的修禊活動是在清康乾年間,揚州瘦西湖畔發生的三次「紅橋修禊」,主持者皆為當時的名士,參與者多達近萬人,規模、影響達到極致。
史料記載,「紅橋」位於瘦西湖南端,始建於明末崇禎年間,原為紅色欄杆的木橋,後在乾隆元年改建為拱形石橋,取名虹橋。開「紅橋修禊」先河的是清代著名詩人王士禛。康熙元年(1662)春,他與揚州諸名士集於紅橋,眾人「擊缽賦詩,遊宴不息」,此次修禊,王士禛作《浣溪沙》三首,其中廣為流傳的名句有:「北郭清溪一帶流,紅橋風物眼中秋,綠楊城郭是揚州」。眾人皆和韻作詩,一時傳為佳話。「紅橋修禊」也成為清代瘦西湖二十四景之一。此後,孔尚任、盧見曾亦分別發起過兩次「紅橋修禊」,編輯出的詩集達百餘卷,成為中國詩歌史上的盛事。
據瘦西湖景區辦公室主任陳煒介紹,啟動「紅橋修禊」的申遺工作,是希望復興詩人雅聚傳統,從多個層面挖掘和展現紅橋修禊的文化內涵,促進國際間的詩歌文化交流,彰顯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陳煒表示,今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全球範圍內組織紀念湯顯祖、莎士比亞、塞萬提斯「三大世界文化名人」逝世400周年活動,為向「三大世界文化名人」致敬,瘦西湖將重現「紅橋修禊」盛景,舉辦「2016國際詩人瘦西湖虹橋修禊」,邀請西班牙語系詩人Myriam Moscona、Hugo Mujica,台灣著名詩人陳黎,內地詩人吉狄馬加、王自亮等十餘名嘉賓,開展國際詩歌研討和煙雨詩會對譯等活動。活動時間為10月25日至10月30日。
「其實,現代文人也喜歡在風景絕佳的地方開筆會、詩會,行文賦詩。在現代社會復活千年盛事『虹橋修禊』,就是為大家搭建交流的平台,也是打造一張傳遞給世界的中國文化名片。同時從景區來說,為旅遊注入文化內涵,兼顧詩歌專業性和旅遊互動性,拓展詩歌文化旅遊。」陳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