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趙虹) 隨着人口老化,因應不同病例需要而進行的腸道檢查需求亦增加,加重公營醫院壓力。醫管局昨日公佈,下月起分階段邀請非緊急、病情穩定的病人參加「腸道檢查公私營協作計劃」,向每名病人提供不少於6,800元的資助額,讓他們最少自付1,000元,到私家專家醫生接受大腸鏡檢查,大大縮減輪候時間,預計有1,800名病人參加。
醫管局轄下內窺鏡中心每年可處理約5萬宗大腸鏡檢查,惟現時仍有逾3萬名非緊急病人輪候,絕大部分個案輪候時間長達15個月。為向輪候中的非緊急、病情穩定的病人提供選擇,盡早接受檢查,以及應付公立醫院日增的醫療需求,醫管局將由下月起分階段邀請已輪候約一年的病人參加「腸道檢查公私營協作計劃」。
醫局資助6800元 已有75私醫參加
醫管局總行政經理(綜合護理計劃)庾慧玲昨日指出,若病人檢查後不需切除瘜肉,資助額為6,800元,需切除瘜肉的資助額則為7,500元。參加的病人需自付最少1,000元,個別醫生亦會因應需要而額外收費,但最多只可再收取1,000元費用。
截至本周三,已有75名私家專家醫生參加計劃,提供共129處檢查地點,庾慧玲有信心逾70%檢查地點不會在病人自付1,000元下,再額外收費。
由本年度至下年度期間,醫管局將向合資格的約8,000名病人發出計劃邀請。醫管局聯網服務總監張偉麟指出,由於過去類似的公私營協作計劃病人參與度為20%,故預計將有1,800名病人參加,明年中將評估計劃進度,再因應病人參與率調整名額。
港人壽命長 料未來腸檢需求增
張偉麟指出,現階段難以評估可縮短多少輪候時間,因需取決參加計劃的病人數目多寡,預計計劃推行半年後才可掌握情況。
他又指,現時大腸癌患者增加,加上本港人口平均壽命長,預視未來數年的腸鏡檢查需求增加,故除了內部改善設施及增加內窺鏡檢查節數外,再推出是次輔助性計劃以應付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