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百家廊】百花芬芳

2016-12-19

陶 然

仔細一數,今年竟三次北上,而且都集中在九月和十一月、十二月,連我自己都意料不到。這第三次,是應邀參加中國作家協會第九屆全國代表大會,住在北京飯店。

名堂似不小,只是每天的自助餐伙食很一般,聽說標準倒不低。其間兩次外出,一次是來自天津的代表王松召集幾個人晚餐,就在北京飯店附近,人人吃得人仰馬翻。王松是二零一一年在廬山寫作營結識的,上一屆作代會(二零一一年)還曾喜相逢,平時極少聯繫,有點相忘於江湖的味道。有一次,他來電邀我去廣東參加筆會,但我終於沒去成,至今遺憾。儘管如此,我們還是互相惦記着的。

其實,廬山那次,還見到徐坤、魏微等人,她們也參加這次作代會,徐坤通過短訊,但她們住在國務院第二招待所,終於沒碰上。倒是在人民大會堂開幕式上碰見魏微,只是閒聊幾句。後來通過電話,她正在外面和魯迅文學院的舊同學聚會,後來大家都匆匆,沒來得及當面說再見,便各自散去。記得去年冬天在廣州開會,也在飯桌上見面,不知不覺竟是一年又過去了。

這次散了,幾個人也就各自回去,並無聯繫,真有點江湖相聚江湖散的味道。但人生何處不相逢,那天一大清早,我們便乘預定的車子趕去機場,車過建國門外的中國社會科學院不久,司機的手機鈴聲響起,一聽那對話,就知道大事不好了。原來還有一位也要趕飛機,漏掉了。此時再申辯也沒有用,還是回北京飯店接回他吧!見我們着急,司機一面道歉、一面安慰,時間還早,來得及!急回頭,天還發黑,紅綠燈亮起紅燈,大街上沉靜,偶有幾個行人戴着口罩、穿着羽絨服、縮着脖子匆匆在人行道上掠過,但紅燈依然亮着,我們不免心焦,C說,反正沒車輛,開過去算了!但司機卻說,萬一給發現,可擔當不起呀!北京可管得嚴呢!如此,我們作為客人,也不好說甚麼了。

終於,綠燈了,車子像一支箭往前衝,風馳電掣開回酒店,探起頭來,暗夜中一望,咦!那不正是前晚新結識的杭州《江南》主編鍾求是!他也立刻認出我來,彼此本以為道別後再見不知何時,竟又很快就重逢的快感,讓題隨即漫無邊際地湧來,暫時忘卻趕時間的煩擾了。

在會場上,與廣州著名文學評論家謝有順喜相逢,和他是老朋友了,但雖然惦記着,可是就像一般都市人一樣,不致相忘,卻甚少直接來往。去年底,倒是在廣州的一個會議上見過面,但更讓我開心的,是在這次會議上。之前因為會場上人多,找不見,他就在我座位上留下一方他求得著名篆刻家鍾國康為我刻的圖章,留字謙稱,石頭一般,但篆刻家非常有名,已經刻了兩年,一直找不到機會送上。著名小說家、也以書法名世的賈平凹這樣寫鍾國康:「關於他社會上有許多傳言,說他相貌奇異,舉止常出人意料。說他飯量極少,精神張狂。說他自製墨和印泥,弄得屋裡臭氣不散。說他外出開會,車廂就是放一筐印石,三五天回來那印石全刻了,然後一筐一筐的作品就存封在那一間專門的房裡。說他好色。說來求印的,一枚印兩萬,若討價,就二萬五,再討價,就三萬,還要討,便起身送客了。說現在有許多人在社會上收集他的舊印,有收集到一百枚的,有收集到二百枚的,還在收集。說有大老闆正在籌劃給他建藝術館。」「我看着他,總想,這是個甚麼人呀,可能前世是鍾馗,今世才一身鬼氣,又邪而正,正而大嗎,或許是關公門下吧,玩的是小刀,使的是大刀的氣勢。」走筆至此,應該知道鍾國康的分量了吧。謝有順又送我一本精裝的《小說中的心事》,他對小說藝術的思考,令我受益不淺,讓我更多的是無言感激。

當然不會忘記另一位當紅文學評論家吳義勤,當我認識他時,他剛攻讀完文學博士,當他在山東師範大學當教授時,我去濟南看他,他帶我去看濟南名勝。記得那次武漢《芳草》主編、小說家劉醒龍還特地飛來會我,促成《香港文學》《芳草》合辦「女評委獎」,並且應邀去了一次天津,見到大學同窗、書法家、啟功入室弟子陳啟智等人。後來他調到北京中國作家協會,先是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兼《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主編,接着升任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分管作家出版社,任社長。我們的友情依舊。

這次大會極繁忙,他為沒能與我私下吃飯抱歉。前一屆作代會,他是山東代表,我們同住北京飯店,有一天中午,他請張煒和我去附近王府井大街的全聚德吃烤鴨,那情景記憶猶新。

還意外見到另一評論家陸文虎,這位前解放軍藝術學院院長,那回在北師大,見到他一身戎裝,如今既已退任,也就平民打扮了。

在作家雲集的這個大會上,見到的熟人當然不止這幾個。一到北京,就跟舒婷通電話,但他們團不住北京飯店,而是住在國務院第二招待所,頗有一點距離。說好開大會時碰面,不巧,那天早上我忘了開機,她打了好幾次都不通,只好放棄。本來約好晚上幾個人一起吃飯,突然她來電說,晚上他們主席團要開會,只好取消。所幸,在會場上還抽空合影了一張相留念。

那次在北京飯店開完會,我往住處走去,在會場外面的台階上見到蘇童,正在抽煙。我喊了他一聲,問他是否又調回我們母校北京師範大學?他笑道,是調了,但他一般都住在南京,有課上的時後才回北京。我又回想起二零零六年十一月的第七次作家代表大會,會後,當時北師大文學院院長張健邀請參加作代會的校友回母校,也見到蘇童、莫言、畢淑敏、劉恒等校友。

那時遲子建有其他事情沒參加。但此次雖然大會期間沒能見到,可是最後一晚在人民大會堂欣賞文藝節目時,見她就坐在我們桌子的前面,趨前去閒聊幾句,並且留影。至於素素、陳丹燕等人,也都是匆匆一見,互道珍重而別了。

大會閉幕,人人各自回到自己的地方。何時再見,端的是須看緣分了。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