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新聞透視眼 > 正文

「窮人設計師」 柬國建校掃盲

2017-01-16
■左起:梅詩華、王建明、池璟希。柴婧  攝■左起:梅詩華、王建明、池璟希。柴婧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柴婧)今年是中大建築學院成立25年,學院安排了七十後、八十後、九十後三代校友分享各自對建築的體會。七十後設計師、2015香港十大傑青王建明,創辦基金會為第三世界國家建校,讓孩子也可參與設計,校舍漂亮,孩子也有成就感,竟吸引了因不同原因而沒有上學的孩子重返校園,翌年上學者足足多了一倍,他亦被稱為「窮人的設計師」。原來建築對人的影響,可以超乎想像。

王建明在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擔任項目發展總監,負責長者院舍、康復中心等設計項目,同時,他成立IDEA基金會,專注在第三世界國家籌劃建校及災後重建。他認為好的建築應該帶給人希望。2009年,王建明到了柬埔寨,發現當地有400萬文盲,「我問當地小朋友,他們說未必每天上學,一方面要幫家裡耕種,而且學校也不那麼有趣。」他前去「學校」了解時更發現,「孩子上堂的地方在老師家的下面,豬、雞在學生周圍跑來跑去。」

孩子參與設計 上學動力增

為了能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王建明採用「參與式設計」的方法,讓當地的學生、老師、社區、NGO及香港的義工一起參與學校的設計和裝飾,「孩子看到自己的設計擺到學校裡面,會很喜歡上學,老師也多了一個可以教學的機會。」目前已經成功建起15間小型學校,願意上學的孩子比之前多了一倍。

八十後設計師梅詩華在2015年以「慢樂」為題,活化石硤尾街市,為解決空間和人口老化問題提供新的可能。梅詩華認為:「建築老化不一定重建,人老了也不一定要搬走呀。」她為街市打開天窗,引入自然光,又在平台加建多個小空間,消除壓迫感。考慮到香港人走路速度快,她大膽設想,在街市外圍增設「慢步專線」,為長者及想慢行的人提供空間。

小師弟池璟希是九十後新銳設計師,碩士二年級在英國劍橋大學交流期間,讓他有了解英國的機會。受工業及科技發展影響,他留意到傳統手工業逐漸失傳,故建議在倫敦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V&A)的擴建部分設立工藝學院,將前身是煤氣廠的棕地發展成工藝博物館,推動工藝技術再次與現代城市接軌。為此他剛獲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主席銀牌獎,作品除了強調拯救將要失傳傳統手工藝的理念,也想帶給人越挫越勇的頑強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V&A原所在地南肯辛頓因古蹟受法例保護,故70%不可重建,而新館選址北肯辛頓則多是低收入人士居住、犯案率很高,池璟希希望通過設計,可以帶活這片土地,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

中大建築學院擬做到每個學生都有半年至一年的交流機會,之前已有學生去哈佛大學、劍橋大學等學府交流。2011年至2016年,學生交流比率總體上升,最高可達到約一成四。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